贵州榕江:一项非遗串起三个产业

日期:09-20
扶贫刘洋贵州

原标题:贵州榕江:一项非遗串起三个产业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

光明日报记者陈慧娟吕慎刘梦

贵州多山,到处是九曲十八弯的山路,虽对工农业生产不利,但却保留下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黔东南州尚未摘帽的贫困县榕江为例,这里的定威水族乡、月亮山计划乡、三江乡属于全省20个“极贫乡镇”,贫困发生率曾达到39.96%,但这个县拥有世界级非遗项目1个、国家级9个。得益于多样而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榕江人文旅游资源占旅游资源总量的83.8%,蕴含着文化助力脱贫攻坚的巨大潜力。

苗族青年刘洋的创业故事见证了脱贫攻坚中非遗文化的力量。他9岁时离开榕江,又在艺术工作中重新接近自己民族的文化。2012年,他参与发起了贵州民族民间艺术保护社志愿者组织。2016年全国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榕江县政府邀请能人返乡创业,刘洋和姐姐回到家乡。

“多彩”是黔东南文化的关键词,但文化的多彩并没有带来产业的优势。刘洋认为,要打破文化和产业的脱节,决胜脱贫攻坚,就必须发挥出“人”和“产业”在非遗传承中的关键作用。最先关注到的是“人”。在村寨的贫困人口中,女性劳动力弱,缺乏固定收入,但不论是印染还是刺绣,她们都是天然的手艺人。

顺着这群人,又找到了“产业”。蓝染是榕江的世界级非遗,刘洋在田野调查时发现,榕江很多手艺的源头都是板蓝根,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服装有不同的花样、款式,但是染布的基础用料往往是板蓝根。它不仅适合棉麻印染,更有清热解毒之效。因此,村民至今仍把这种材料印染的衣物作为治疗皮肤病的不二选择。这里也是中国唯一一个保存着“蓝染”完整活态产业链和生活方式之地。

“一个地方如果单一发展旅游业,很可能会失去产业活力,要避免这样,就必须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榕江县委书记马磊说。

在脱贫攻坚战的大背景下,榕江县根据自身条件,将果、蔬、药、菌、猪、鸡作为自己的六大支柱产业,板蓝根正是具有种植优势的药材之一。在政府布局下,全县14个乡镇种植了13500亩南板蓝根,建成了占地22000平方米的传统古法蓝靛膏基地。刘洋团队对老百姓种植的板蓝根进行收购,整个基地还会拿出6%~7%的利润二次分配给村民。

蓝染,根植于当地自然禀赋与文化活力,开始串起种植、加工、旅游的产业链条。

2018年,榕江县政府联手刘洋创建了月亮故乡非遗文创中心,发展基于蓝染技术的文创产品,同时为带动贫困妇女就业,建立了千匠百艺蓝染扶贫车间。车间坐落在县城中的卧龙小区,小区中的住户全部是易地搬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扶贫车间有12位固定员工,每月1800元基本工资加计件工资,平均月收入2000元左右,固定接订单合作的手艺人还有200多个。

“月亮故乡”通过订单式培训和生产,培育和带动了5个乡村合作社、两个传统印染织布坊等,解决125位建卡立档贫困人员就业。但仅凭手艺人,还不足以发展成品牌。“有的非遗项目几近消亡,有的仍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和现代产生互动,以消费驱动传承。”刘洋说。

对蓝染有深入研究的贵州省凯里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吴安丽认为,要想成为品牌,设计很关键,以设计活化非遗,更能从新鲜感走向更大众的审美,从神秘感转向更普遍的生活哲学。

“我们的一点优势在于,我恰好就是设计师。”刘洋多年来走村串寨向民间高手学习,研究理论、面料、工序、针法,提取民族文化元素进行文样优化,既懂设计又懂手艺。服饰、背包、床品、灯具、地毯……这些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文创产品,市场价值和溢价能力都很高。

在政府积极对接和“月亮故乡”的撬动下,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扶贫队伍中来。贵州大学、深圳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力量相继充实到设计团队。

与此同时,相关企业如淘宝网也来到榕江进行脱贫帮扶,派出了服装箱包部几个营业额最高的头部商家到当地进货,联名推出“非遗+扶贫”系列文创产品。头部商家高效的商业模式,让一针一线的民间生活方式和无序的创作状态,变为有序、稳定且能和商业对接的产品。

不止于卖,这份带着文化体验感的手艺成为亲子研学的热门之选。蓝色文化与各个民族、村寨之间的互动妙趣横生,寻蓝之旅大受欢迎。当地村民不仅通过种植售卖药材、制作手工艺品获得收入,还可以借助教授印染工艺,赚到旅游业的钱。

刘洋对于由蓝染串联起来的“产业+文旅,乡建+文创”模式很有信心。用好文化资源,不仅助力脱贫攻坚,还使榕江在乡村振兴路上走得更稳。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20日 02版)

[责编:孙宗鹤]

广西:普通话成脱贫好帮手 赵东:为疫情防控交出“厦航答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