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第28批援几内亚医疗队出发将与当地合作抗疫
新京报讯(记者戴轩)9月15日早晨,中国第28批援几内亚医疗队从首都国际机场起飞,途经上海、巴黎,飞赴遥远的西非国家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执行为期18个月的援外医疗任务。21名队员中,既有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临床骨干,也有曾在武汉一线驰援的卫生管理顾问。他们将助力几内亚打造当地最好的医院,同时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出力。
21人“组团”援几首次派出卫生管理顾问
中国第28批援几内亚医疗队是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委托,由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组织派遣,医疗队由21人组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党委副书记张维担任医疗队队长,麻醉手术科党支部书记刘清海担任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
宣武医院共派出19名医疗专家、后勤、财务等相关工作人员,包括康复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心内科、骨科、普外科、放射科、血管超声科、麻醉手术科、胸外科、急诊科、泌尿外科、药剂科、财务处、后勤中心,另有专职翻译1名。
本次医疗队首次派出2名卫生管理顾问。其中一名为北京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纪文艳,另一名为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二级调研员刘颖,今年1月,她作为北京市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总支书记,曾在武汉支援65天。
将与几内亚合作抗疫
目前,非洲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医疗队抵达后,将与当地合作抗疫。
张维介绍,为推进30个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建设,中几友好医院作为对口合作项目之一,也是医疗队本次援助的医疗机构。抵达几内亚后,医疗队将在当地医院参与抗疫。
“我们的队员中虽然没有呼吸科医生,但有急诊科医生,也是来自抗疫一线的科室,其他科室的大夫也都是骨干,有3名医生还曾在隔离病房参与过抗击非典。”她介绍,为了更从容地应对疫情挑战,前期,全员接受了两个月的新冠肺炎相关培训,包括诊疗方法、院感防控等各方面,医生们均去急诊、发热门诊进行了岗位实践。同时,医疗队制定了共25000字的工作制度,其中,与疫情相关的制度就有4200字。
到达当地后,中几双方的临床专家将围绕抗疫相关的重点学科,通过会诊和经验交流、多形式多渠道人才培养培训、联合研究、学术交流等合作内容开展医、教、研、防等全方位的合作,进一步加强中几友好医院重点学科建设,提升综合能力。
医疗队的卫生管理顾问,则将到几内亚卫生部工作,探索在卫生政策、医疗改革、公共卫生、医院管理、健康促进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
扩建中几友好医院打造当地最强神经学科
未来一年半的时间,19名队员将在位于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的中几友好医院开展工作。
中几友好医院由中国政府援建,2012年开业,现有员工106人,共有床位120张,设有心内科、神经内科、胸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普外科、急诊科、针灸康复科、重症医学科等临床科室以及检验科、病理科、医学影像科、超声室、内镜室、药房等医技科室,整体环境和硬件设施设备在几内亚处于领先地位。
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中非友好医院建设项目方案,在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的支持下,医疗队将在中几友好医院二期扩建完成的基础上,发挥宣武医院神经学科的优势,计划把神经外科、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放射科、手术室麻醉科、超声科等各个学科联系在一起协同发展,打造神经学科中心,使之发展成为几内亚和西非地区最好的医学中心之一,使本国及周边国家患者都能够接受高水平的神经医学诊疗。这一计划,意将中几友好医院打造成为西非最好的医院之一。
■故事
14年前援几队员再出征见证医疗条件飞速发展
宣武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仝小刚,颇有些“非洲情结”。
1968年,北京市派出第一批援非队员,仝小刚的岳母就在其中,她是北京友谊医院的一名医生。
2006年,仝小刚作为我国第20批援几医疗队队员,在几内亚拉贝开展了援助任务。14年后,他再次作为援几医疗队队员前往几内亚,这次的目的地是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
52年过去,两代人的三次援非,见证了当地医疗条件的巨变。
2006年,仝小刚所见到的几内亚,缺水、缺电,手术室中的很多必备工具,医院里都没有,没有无影灯,没有心电监护,没有麻醉剂,甚至没有碘酒和酒精。由于条件太差,手术的感染率、死亡率较高,“开膛剖腹”成为一件不确定性极强的事儿。有一次,一位船员消化道穿孔,他不得不坐7个小时的出租车赶到船员所在的城市,对其进行手术评估,经过一个星期的治疗,病人痊愈出院。
当时,仝小刚能用上的只有台式电脑,上网需要用“猫”拨号,网速仅仅9kp,能传的只有文字;通讯极差,爱人打来电话,屋里信号不够好,刮风下雨,也只能去室外大树下接;有一次,队员们洗着澡,发现水臭了,去驻地旁边露天水井里一看,发现了一只小猪大小的非洲巨鼠,已在井中腐烂了。
然而,在岳母眼里,非洲的条件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她援助的那段日子,非洲地区极为贫穷,医生们住的不是楼房或平房,而是铁皮帐篷;看病不是在医院接诊,而是当“赤脚大夫”,背着药箱去当地居民家中治病,一天要走几十个地方,一双布鞋一个星期就穿烂了。
“我们今年去,条件又比14年前好了太多,现代化的医学设备都有了,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这让我们特别欣慰,这就是医疗队的初衷。”仝小刚说。这次去,希望能为当地带去更多微创手术的技术,让当地的人民能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
新京报记者戴轩
编辑樊一婧校对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