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乔治“拍了拍”重庆
来源:重庆发布
7月28日,南岸区海棠溪正街。站在一栋筒子楼里,保加利亚小伙乔治拿着相机,仔细打量着幽暗的楼道。
这是一栋修建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13层居民楼,因为电影《少年的你》取景而走红。楼中间八边形的环形走廊连接起每层楼的八家住户,站在楼底往上看,就像是一个八边形的天井。这些走廊、天井以及Z字形的楼梯,构成了繁复而美妙的画面,让乔治着迷,“我能想象他们以前在这里生活的场景。”
“环形走廊将每户人都联结起来了,邻居出门就能看到对方,彼此一定很熟悉,生活肯定热闹得很。”按下快门后,乔治回头一笑,蹩脚的普通话里夹带着重庆方言的腔调。
老街老巷有惊喜
和很多来到重庆的外国人一样,乔治很喜欢重庆的老街老巷。烟雨路两旁大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居民楼,高高矮矮的黄葛树和小叶榕枝繁叶茂,遮挡着烈日。走在这样的路上,乔治感觉“整条街都充满了故事”。
乔治镜头里的筒子楼
一栋居民楼前,一位头发花白、身穿红色印花布衣服的老婆婆坐在小板凳上,正摇着扇子纳凉。
“婆婆,我给你拍张照,要得不?”乔治走上前去和老人家搭讪。
“要得啊,你拍嘛!”婆婆笑着说,“要摆啥子姿势不?”
“不用不用,坐着就行。”乔治举起相机,按下快门。
婆婆姓邓,四川南充人,跟着儿子来到重庆,已经在这栋楼里住了20年。她一边配合着乔治,一边摆着自己年轻时的龙门阵,仿佛面对的只是一个街坊的孩子,一点没把乔治当“外人”。
的确,乔治在老街里转悠,走走停停拍拍,感觉轻车熟路,就像一个老“土著”。
往海棠溪正街去的一条石阶旁,有一个叫老油碟的老火锅店。火锅店房子低矮,十来平方米,搭了四五张桌子,墙上还贴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电影明星海报。看到乔治停下来对着火锅店拍照,老板陈阿姨出来热情招呼。
“来,吃个火锅嘛!”
“不了不了,现在吃火锅还有点早,我就住在南滨路,下回来。”虽然是第一次来,乔治还是像熟人似的和老板打着招呼。乔治喜欢吃火锅,他说这种老巷子里的火锅才最有味道,“这家店应该不错,下次要来吃一顿。”
乔治镜头里的筒子楼
离开火锅店,乔治转头扎进了一条不知名的小巷子,开始“咔咔咔”地按动快门。从外往里看,小巷子黑黑的,有十来米深,一旁是居民楼,另一旁是高约五六米的石壁。在石壁上方与居民楼连接的悬空处,杂乱搭着些木材。透过木材缝隙往上看,可以看到蓝天和黄葛树,石壁的上方还有一条街道,能看到过往的行人。
“重庆是一座立体的城市,很多建筑都是修在坡坡上,或者是山上,每次到一个新的地方,都能发现不同的惊喜。”乔治说,他喜欢像这样边走边看边拍,常常一出门就是四五个小时。
镜头里面讲故事
今年38岁的乔治算得上“老重庆”了,八年前,他应一家餐饮公司的邀请,来重庆担任创意总监。
乔治作品
2015年,乔治离开那家公司,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开始从事商业摄影,他想拍出他眼中不一样的重庆。
在乔治拍摄的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个重庆人的故事——
解放碑的一条巷子里,一个老婆婆坐在缝纫机旁,身前还有一条小狗;
人民公园,一个中年人坐在椅子上看报纸,椅子旁还放着一杯热茶;
一个拉二胡的老人,对着镜头开心地笑;
一个小女孩睁大了眼睛,好奇地看着舞龙表演;
……
乔治拍摄的人物,每一个面孔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乔治在拍摄人物时喜欢和对方交流,他觉得这样的照片才有生气,有的聊着聊着就成了朋友。比如2013年他拍过北城天街对面的一个烧烤摊,后来烧烤摊老板成了他的好朋友,“他爷爷是黑龙江来的,一直在重庆做烧烤,已经很多年了,他家的烧烤非常好吃。”
“与重庆人相处没有距离感,坐在一起喝杯茶、聊聊天,就能成为朋友。”乔治说,“重庆就是我的家,每次出差去其他城市,回到重庆就像回家一样。”
除了人,乔治当然也关注城。在他的工作室里,有一幅长约1米的重庆两江四岸全景图,从南山一直拍到江北,“一共拍摄了56张局部照片,光是拼接处理,就花了10个小时。”
乔治拍摄的重庆两江四岸全景
乔治说,重庆一直都在变化,他要用镜头记录下这些变化。
“从我家阳台看出去,就能看到渝中半岛。半岛下面是老建筑,上面高耸的是新建筑,这种新旧对比很明显,看上去也很震撼。”天气好的时候,乔治都会在家里架起三脚架,拍摄渝中半岛的延时视频,“我喜欢在林立的新旧建筑中,感受天空中的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