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战“疫”显本色为民铸忠诚——武汉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一站站长助理陈建
“疫情发生以来,陈建先后向党组织递交了3份请战书。他平时话不多,做起事来踏实认真,是典型的‘老黄牛’。”提起武汉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一站站长助理陈建,战友们赞不绝口。
今年40岁的陈建已经在消防救援队伍摸爬滚打了21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消防“老兵”。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他不畏困难、不谈条件,积极请战、身先士卒,先后参与了转送病患、搬运物资、医废转运、场所消杀等紧急任务,连续奋战三个多月,充分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
夏日,艳阳高照,武汉的气温超过30度。陈建和战友们正穿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把一桶桶医疗废弃物从医院搬上车,运到四十公里外的蔡甸区千子山处理站,再一桶桶卸下来。
火辣辣的阳光让陈建感到异常闷热,全身汗透,口干舌燥,却几个小时滴水未进。“防护服一穿,就得一直干到工作结束后才能脱,实在是不敢喝水。”陈建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自己正穿着成人尿不湿,“刚开始有点不习惯,后来也慢慢适应了。”
一桶医疗废弃物,轻的约二三十公斤,重的超过七八十公斤。最多的时候,陈建和战友们一天要搬运100多桶。由于医院和处理点“点多、面广、线长”,陈建每天天还没亮就得出发,一直要忙到天黑,脸捂肿了,腿脚颠麻了,却从未有过一句抱怨。“我记得有一次在沌口东风大道高架桥上,路过的司机为我们竖起大拇指,那一刻,我就觉得值了。”陈建说。
工作强度大是其次,最大的考验是要与看不见、摸不着的病毒“零距离”接触。医疗废弃物包含病患分泌物、血液废弃物、针头、输液管、剩饭剩菜等,其中可能含有大量病毒微生物。安全转运医疗废物,切断病毒传播途径、防止二次污染,是疫情防控必须守好的一道关口。
“一个口罩,或者是一块患者用过的纸巾,可能就是一个传染源,我们每天都要近距离接触,危险无处不在。”这样的话,陈建每天都要提醒战友10多遍。
尽管防护到位,工作也很小心,但危险仍然时有发生。3月18日,在武汉市第四医院转运废弃物时,陈建的防护服不慎被破损的转运桶划开一条长口子,好在发现及时,战友们找来医护人员进行专门消毒,这才避免了感染风险。
“说不怕,那是假的,但只要人民群众有需要,我们就义不容辞,因为这就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35个日夜,陈建与病毒“零距离”同行,不停地往返于医疗单位和垃圾转运站、指定处理点之间,累计转运医疗废弃物2186桶,170.49吨,行程12365公里。“算起来可以往返四川老家6个来回。”陈建笑言。
时针拨回到3月6日,这一天,陈建带领战友们转运了3.3吨肉类熟食到湖北大学康复驿站,分类整理了178箱医疗物资、药品,为263名康复患者分发了医疗物资、药品……忙碌了一天的陈建刚坐下,手机铃声响起,是7岁的儿子打来电话。
“爸爸,生日快乐!”
陈建这时才想起,今天是自己40岁的生日。疫情发生后,他没有回过一次家,只是偶尔打个电话提醒家人注意防护。为了避免家人担心,他一直没有告诉家人,自己执行的是一线执勤服务任务,直到今天生日,在妻子的再三追问下,他才道出实情。
妻子的回答却出乎他的意料:“虽然今天我们小家团聚的愿望没有实现,但你奋战一线是为了让更多的家庭团圆,我支持你,但你务必多加小心。”
“家人知道我的工作很危险,却始终支持和鼓励我,这是我在消防队伍安心工作20多年最坚强的后盾。”陈建坦言。
疫情期间,陈建穿梭在武汉市10个中心城区的大街小巷,武昌医院、天佑医院、武昌方舱医院、体育中心方舱医院、东西湖方舱医院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从场地巡逻,到查找隐患;从搬运物资,到转运病患;从洗消杀毒,到转运医废......哪里有需要,陈建就出现在哪里。
“每个阶段的任务不一样,哪里最危险、最艰苦,我就要去哪里。我将继续战斗,直到疫情结束。”陈建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常理曾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