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了吃饭,这地市政府为何要发起一场“限时”行动?
摘要:每一次用餐,必须让人们有足够的时间面对食物本身。
一位朋友在一家粤式餐厅点了一根油条,结果这油条是其它店的4倍大小,这使得打算“光盘”的她不得不打包了两个菜回家;现在不少学校鼓励小朋友不留剩菜剩饭,但面对同一标准的饭菜量,女孩的平均“负担”明显高于男孩……一场声势浩大的“光盘行动”正在全社会展开,但这项工作,知易行难。
“光盘行动”不是第一次倡议,但每一次,我们离真正的“精打细算”总有距离。也有人吐槽,在节约这件事上,个体能改变的并不多。你想,企业食堂的饭菜都是事先烧好的,由于总量超额,差异无非在于你自己吃不完倒进垃圾桶,还是由厨师直接倒进垃圾桶。
所以,要做到不浪费,首先要对食物的量建立科学的认知。古语有云“人吃七分饱”。转化成时髦的说法,人要保持适当的饥饿感。但回到“七分”本身,每个个体的标准并不相同。以上文提及的小朋友的饭量为例,如若不是任由小朋友自选食物,学校要做好学生饭量的细分工作还真是一个技术活。其次是总量预估。当大多数企事业单位的食堂秉持“做多不做少”的理念,倡导个体“光盘”,效果确实会大打折扣。
在另一些场合,饮食已不光是食物本身。作为物质世界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环节,它既是维持人生存需要的基本元素,同时具有各种符号意义。
很多人会把农村丰盛的流水席,看作是“逆科学”的存在——叠罗汉式的整鸡整鸭,从营养搭配上就不科学,但真到了一桌人围坐的时候,终究还是在觥筹交错间将吃进行到底。这样的时候,吃不完是浪费,就算真吃完,恐怕也是浪费——其实身体完全不需要摄入这么多超量的食物。这就好比一台机器,加大马力超负荷运作,看似动力十足,总不是长久之计。然而,道理虽明白,习俗不易改。
那我们究竟还能不能再向前一步?在认知的层面,能否让饮食变得更为纯粹?在方法的层面,能不能更为精准?
比如说,无论在私域场景还是交际场合,每一次用餐必须让人们有足够的时间面对食物本身。这样的举措在邻国已有尝试——针对不少民众在宴会、聚餐中忙于聊天应酬顾不上用餐,结果导致饭菜浪费的现象,日本松本市政府发起了“3010活动”:号召大家在聚餐开始后的30分钟内专心用餐、不要离席,并在聚餐结束前10分钟再次回到自己座位,将食物吃完。
为了确保效果,很多有益的倡议或许不应仅停留在呼吁层面,还可以有立法的跟进。毕竟,道德只是判断是非的准则,厉行节约如果只当作一种美德去呼吁,那它只能依靠传统观念和自身体悟产生行为规范。但如若能在制度层面有所推进,特别是对防止生产端、供给端的浪费加以精准的规制,效果应该会更为明显。
栏目主编:朱珉迕文字编辑:朱珉迕题图来源:新华社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