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科技防疫智能追溯,生鲜冷链业面临转型升级
今年生鲜行业受疫情影响遭遇较大冲击。仅7月-8月,2个月内就发生了11起与生鲜冷链相关的新冠病毒事件,不少企业面临着较大的困难。
为防止新冠病毒通过冷链渠道传播,交通运输部、北京商务部等部门纷纷出台通知,要求加强生鲜冷链防疫工作。而企业方面也在进行防疫升级,并通过区块链等科技手段优化管理。业内认为,本次疫情也是行业转型升级的机遇,或将加速我国生鲜及冷链物流行业的成长。
多部门规范生鲜冷链管理
面对生鲜冷链受到病毒侵扰的情况,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冷链委”)向新京报记者分析称,目前病毒具体感染环节并没有得到官方判定,而从国际冷链物流角度看,工厂的作业环境可能让病毒长期潜伏,使得国外加工厂爆发疫情时,病毒消杀存在一定技术难点。同时,国际冷链物流涉及到的设备、资源、环境以及操作很难统一要求,加之所涉业务链条较长,存在诸多人工操作环节,对全过程实现统一的监督及监管难度极大。基于现状,想要保障食品冷链安全,树立消费者信心,更需不断优化对于冷链物流各环节把控。
为防止新冠病毒通过冷链物流渠道传播,8月26日,北京市商务局发布《关于新冠肺炎常态化防控下加强食品冷链物流管理的通知》。8月28日,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冷链物流渠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强调强化“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和“人物并防”。由中国冷链委牵头编写的《生鲜品无接触配送服务规范》团体标准同样在有序推进中。
当然,防疫不会仅靠文件规范。在行动上,我国海关和市场监管部门也已加大对于进口生鲜冷链的排查力度,并暂停从有疫情的国外企业进口。作为全环节的经历者,张志刚表示,现在进口食品入关前,国外供货商都要出具核酸检测证明,产品随后会经历海关官方检验,抽样密度较以往增大许多。入库后,企业要对相关环境进行定期消杀,出库前,还会主动联系第三方进行自检,以及在下游市场流通等环节提供检疫证明。自8月中旬起,根据当地市监局要求,青岛国星还开始参与每14天一轮回的核酸检测。
政府严格的监管制度也为企业防疫树立了榜样。新京报记者从肉类巨头泰森食品的子公司泰森中国了解到,其工厂在接收原料时,除加强收货、检验等环节外,特意学习了海关疫情期间对进口原料设立专门的“进口冻品集中监管仓”方式,自行将入库后的原料按进口和国产分开进行专库管理。
科技防疫优化智能追溯
抵御病毒时,政府监管可以帮助企业“外修于行”,但“内功”还需企业自身修炼。在此过程中,科技手段为企业的运输追踪起到了很大辅助作用。疫情期间,泰森中国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智能化物流配送体系,全程监控每批产品的状态,并与客户配合,利用ERP、SAP、产品安心码等系统,确保食品安全。
京东数科同样向新京报记者表示,疫情期间,区块链追溯手段可以加强生鲜食品品质把控。据中欧-普洛斯供应链与服务创新中心与京东数科联合发布的《2020区块链溯源服务创新及应用报告》,应用追溯服务后,京东海产生鲜复购率提升47.5%。同时采用区块链追溯和千里眼视频直播或录播功能的生鲜追溯商品,销量提升幅度高达77.6%。
此外,科技手段同样可以运用到人员管理上。泰森中国与韩国区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副总裁李进向新京报记者表示,今年2月初,泰森中国启用了红外线体温监测和人脸识别系统防疫,并将此方法与中国在防疫方面的其他良好指引一同分享给泰森在全球的其他工厂,现在泰森美国工厂正在采用同类系统防疫。此外,泰森中国还会运用小程序和APP,监测员工行径路线和健康状况。
而在人员最为密集的配送端,生鲜冷链企业还会通过优化工作方式,减少人际传播风险。新京报记者从京东了解到,自6月北京新发地疫情发生后,京东物流现在的交付主要采用无接触配送方式,并会指定进出园区员工,保持人员稳定性,对送货厂商全部进行痕迹跟踪。而为减少中间环节,京东生鲜自营产品也均由厂家直供或产地直采,未经批发市场流转。售后方面,京东生鲜推出“壕敢赔”计划,主打“只赔不退”,即用户无需退回商品,在签收48小时内提交赔付申请,100分钟内通过审核后即享赔付。
不少从业者认为,本次疫情也是行业转型升级的机遇。中国冷链委指出,相较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而言,中国冷链物流产业发展快、时间短,标准化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相信经历本次疫情,我国冷链物流将加速成长。而在李进看来,疫情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开始注重食品安全问题,对行业管理而言也是一件好事,可以督促行业提供更高品质、更安全的蛋白质产品。
新京报记者王思炀
编辑祝凤岚校对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