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有了新样子

日期:09-02

原标题:老城区有了新样子

□本报记者敖蓉

老旧城区普遍存在居住设施陈旧不便等状况,家住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街道武圣东里小区的刘士雄大爷这几年最期盼的就是加装电梯,“我们这座楼60岁以上的居民有27人,没有电梯对老人来说,真的很不方便。有几位坐轮椅的老人只有看病的时候才下一次楼,搬着太费劲了”。

今年初,小区一则加装电梯的告示让刘大爷满心欢喜。这段时间,刘大爷拍摄了100多张照片,记录下电梯安装的过程。8月18日,电梯开始验收,刘大爷告诉记者:“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小小电梯让我对未来生活充满期待。”

改善老旧小区居住环境是城市综合治理的难题。在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街道,赵家楼社区通过建设“不停车胡同”“无废街道”等,切实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以前赵家楼社区有17个无物业、无保安、无保洁的小区,甚至有10栋楼长期失管,其中又以大羊宜宾胡同31号院1号楼最为典型。记者近日走进1号楼,只见小区的墙面已被统一刷成复古砖红色,每个单元楼都安装了智能门禁,失修多年的楼道灯又亮了起来。“改造后,小区脏乱的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居民郭砚菊阿姨说。

原来,赵家楼社区党委针对居民诉求,引入物业管理,以党建引领带动“社区+非公企业+居民”共同参与老旧小区综合治理。社区还在1号楼率先启动了“党建惠家”项目,共建单位派驻专业人员负责日常环境清扫和安全隐患排查,居民们也逐渐加入其中。“现在居民们在一起时,聊的都是小区建设的事。”郭阿姨告诉记者:“‘党建惠家’带来的不仅是环境的变化,还加深了邻里感情,老街坊的感觉又回来了。”

胡同是老北京的文化品牌,但是住在胡同里的人,生活却不一定便利。西城区大栅栏地区杨梅竹斜街是北京保留至今的胡同典型,原先聚集着不少低端业态门店。2010年,北京市发改委选取杨梅竹斜街作为保护修缮试点项目,采用动态有机更新方式,对街区进行特色改造。“项目初期,鼓励居民、商家自我改造,同时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社区公共空间和公益服务设施。”北京大栅栏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介绍。10年后的今天,杨梅竹斜街老胡同通过微循环改造探索出一条文化发展之路,如今充满老北京特色的文艺小店占了老街门店的60%。

北京泥彩塑第五代传承人张忠强在杨梅竹斜街经营泥塑店多年,他说:“这条街变化非常大,过去是居民的一条胡同,现在这条商居混合的老街透出生机勃勃的‘文化范儿’。”据悉,未来杨梅竹斜街还将通过减少同质化、低档次旅游产品,推动老胡同小店经济提质增效,打造北京又一张文化名片。

安全性和有效性 新冠疫苗的两大难点 今年全国新开工改造3.9万个老旧小区 涉及居民近700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