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胜利村“胜利”了,丰收村“丰收”了
◎科技日报记者陆成宽杨仑史俊斌
7月的秦岭,层峦叠嶂,满目青翠。走进陕南,就走进了绿水青山的怀抱。过去,尽管这里风景无限好,但仍有不少百姓守着绿水青山受穷,抱着“金饭碗”讨饭。
为了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鼓起钱袋子。
胜利村的杨先飞“胜利”了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用这句诗来形容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饶峰镇胜利村的自然环境再贴切不过了。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胜利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后进村。但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现在的胜利村已经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38岁的胜利村村民杨先飞,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他的日子过得有模有样,自己一人在村里的景区工作,不仅撑起了一家6口的花销,而且一年下来还能存3万多元。
“现在一个月工资4600元,加上土地流转收入和合作社分红,一年能挣七八万元钱。”谈起现在的收入,杨先飞的脸上不自觉地流露出笑容。
几年前,杨先飞想不到会有现在的好日子。那时,他在广东的工厂里当保安,一个月2000多元工资,除去开销,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父亲身有残疾,母亲生病,家里的经济状况让杨先飞看不到希望。
2014年可以说是杨先飞命运的转折点。
石泉县“能人兴村”战略实施以后,这一年,返乡创业能人杨卫东担任了胜利村党支部书记。他依托自己的企业,围绕胜利村的历史文化,打造了饶峰驿站景区,由此开启了胜利特色旅游村的崭新篇章。
作为贫困户,杨先飞被优先招工到了饶峰驿站。刚一进站,杨卫东就告诉他,要想脱贫,就必须学习真本事,把自己培养成一名有技术的产业工人,只有这样才能拿高工资。
对于这个叮嘱,杨先飞始终牢记于心。他踏实肯干,学电工、水工,管场务,很快就成长为饶峰驿站的技术骨干。没多久,杨先飞被提拔为饶峰驿站厂务部厂长,负责饶峰驿站的水电、后勤管理。
对于现在的生活,杨先飞很知足。“将来还想在城里买套学区房,让小孩接受更好的教育。”杨先飞乐呵呵地说。
“如今的胜利特色旅游村已经成为石泉县乡村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正是村里的绿水青山,为老百姓带来了金山银山。”杨卫东感慨道。
丰收村的朱西明“丰收”了
除了在旅游景区直接就业脱贫致富,还有人被旅游业带动致富。
朱西明家在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青铜关镇丰收村,55岁的他曾是下井挖煤的一把好手,如今是发展农家乐的致富带头人。
地处秦岭南麓的丰收村虽然名为丰收,但以前却从未“丰收”。村里608户中有277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条大沟,两座大山,吼一声互相都能听得清,走起路来大半天。出门打工下煤窑,运个东西肩扛背驮。”丰收村村民如此形容往日的生活。
从20岁开始,朱西明就背起行囊,走上了外出下煤窑的道路。辗转山西、陕西两地,他做了近30年的煤矿工人。辞职之前,朱西明在煤矿一个月也能挣四五千元,生活过得蛮不错,还在家乡建起了两层小楼。但是,一次体检让他下定决心,辞职回家。
“2015年年初,在矿上体检时,我被查出来有轻微的尘肺病。我当时心想,如果再干下去,以后挣的钱都不够看病的,就下决心不干了。”说话间,朱西明握紧了拳头。
碰巧的是,回到家乡,朱西明就赶上了当地的乡村旅游热潮。依托旁边的塔云山景区和童话磨石沟景区,朱西明利用自家的小洋楼办起了农家乐。
由于来往游客众多,朱西明的农家乐刚一开张就火了。“现在平均一天可以接待三四十人,最多的时候一天接待过100多人。在家门口开农家乐比出门打工强多了,现在一年能挣十来万元。”朱西明乐呵呵地说,“最重要的还是身体变好了。”去年下半年,朱西明还花了十四五万买了辆SUV。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近年来,我们全力推进童话磨石沟4A级景区创建工作,既留住了绿水青山,又蹚出了一条致富路。目前,全村已实现稳定脱贫269户856人,旅游及相关产业带动500余人就业,实现户均增收4万元。”丰收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