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建成“四重”网格化防灾体系

日期:08-25

原标题:重庆建成“四重”网格化防灾体系

来源:人民网

8月24日,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三所驻武隆办事处主任(驻守地质队员)罗晓林再一次来到牛儿湾滑坡点,查看未滑部分有无变形及整体稳定性等情况。就在上月,这里发生大规模滑移破坏,滑移方量达180万立方米。“这是近年来全市地灾滑坡体量最大的地灾点,但没有造成一例人员伤亡,‘四重’网格化防灾体系发挥了大作用。”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地质勘查管理处处长李少荣介绍。

一条房屋裂缝引起的警觉

武隆区白马镇鱼光村村主任兼牛儿湾滑坡点“群测群防员”的任大平,是牛儿湾滑坡灾害的最早发现者。“6月以来,由于降雨天气增多,我增加了滑坡点的巡防频次。”任大平回忆,7月6日下午5点左右,他从村委会步行至牛儿湾滑坡点查看情况。走到村民任大栋家时发现房屋的外墙出现了几丝裂缝。他继续往山上走,在任大栋家上方的公路上,再次发现路面出现裂缝。做了多年“群测群防员”的他起了警觉:“这是要滑坡的迹象。”当即向白马镇政府上报情况。

7月7日,驻守地质队员罗晓林赶到现场,对滑坡点周边进行勘测,确认了任大平的判断:牛儿湾滑坡点即将滑坡,必须迅速组织村民撤离!

7日当天,牛儿湾滑坡发生变形险情,变形体长约200米,宽约100米,厚约7米,体积约14万立方米,后缘下挫约3厘米,并出现多条裂缝,长100-200米,宽约4厘米,威胁下方居民5户23人,并影响省道S529通行安全。武隆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和白马镇政府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划定危险区范围,设置警戒线、警示标志,撤离群众5户23人,对道路实施观测通行。

7月12日15时,驻守地质队员罗晓林在对该滑坡巡查时,发现变形加剧,随即会同白马镇政府工作人员扩大范围,再次撤离群众4户14人。13日凌晨6时,罗晓林再次巡查该点时,发现滑坡正持续变形滑塌,造成4栋房屋倒塌,4栋房屋严重受损,省道S529路面鼓胀开裂、交通中断,因及时撤离,未造成人员伤亡。“13日早上8点开始大规模滑坡,到当天11点滑坡结束,幸好提前转移了群众,不然后果不堪设想。”罗晓林称。

“四重”网格防灾体系发挥作用

牛儿湾滑坡点位于白马镇鱼光村枣子组,属已有三峡库区群测群防监测点。“2020年7月7日初次发生变形,2020年7月13日滑坡发生大规模滑移破坏,滑移方量约180万立方米,是近年来全市地灾滑坡体量最大的地灾点。”李少荣介绍,从初次发生变形以来,武隆区及时撤离险区群众26户93人,未造成一例人员伤亡。这得益于重庆“四重”网格化防灾体系的建设,即:基层群策群防员、片区负责人、驻守地质队员、区县技术管理员,避免了重大的伤害发生。

据了解,新版《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本月起施行,新修订的《条例》将具有重庆特色的“四重”网格化管理体系纳入,并予以固化,成为做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基础性制度。今年以来,面对多轮强降雨天气过程,“四重”网格化监测预警网络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15083名“四重”网格员坚守在一线,开展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有力保障了受威胁区域群众生命安全。

群测群防与大数据监测预警相结合

“全市目前地质灾害点一共有14926个,有85万人受威胁,地质灾害点多面广。”李少荣介绍,全市470个驻守地质队员分赴各区县乡镇,平均每人负责的地灾点35至40个,驻守地质队员们每天的工作除了监测巡查地灾点外,还将对“群测群防员”们进行培训,在遇到地灾险情的时候,第一时间作出专业判断,协助当地做相关的技术指导工作。

据了解,市规划自然资源局还把大数据监测预警与群测群防结合起来,运用智能化监测手段,提升监测预警精准度。“一方面加强群测群防,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技防,我们也在牛儿湾滑坡上布设了很多自动化检测设备,今后我们会在自动化监测方面会下更大功夫。”李少荣介绍,目前,全市已完成55处大型地灾隐患点的专业监测预警建设,在渝东北4300处地质灾害点实行智能化的监测预警,预计再过4年时间,全市所有地质灾害点都将用上智能化监测设备,届时,监测预警能力将得以全面提升。

中方是否会加入新冠疫苗全球获得机制?外交部回应 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王陆进任审计署副审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