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处暑|暑去秋来,继续前行
来源:北京中医药大学
暑尽千般样,蝉鸣鸟啼秋正浓
突如其来的一阵凉风
送走炎炎夏日
歌起一曲秋颂
处暑——“出暑”
寓意着炎热的时节渐渐远去
携一抹秋意与夏天的尾声告别
自此木叶凋零,五谷丰登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云:"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炎热的夏天就此到达尾声
北方气温下降较明显
天气变得秋高气爽
南方则会感受"秋老虎"的余威
在处暑的尾声
再次感受高温的袭击
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老鹰开始捕猎鸟类
天地间万物走向成熟
农作物渐次收获
《通纬·孝经援神契》:“立秋后十五日,斗指申,为处暑。言溽暑将退伏而潜处也”。
斗指戊(西南方)为处暑,暑将退
预示着夏天的结束,阳气趋向收敛
阳蒸地表,故而干燥
在此节气要注意“秋燥”
《二如亭群芳谱》中云:“阴气渐长,暑将伏而潜处也”。
处暑过后
随之而来的就是凉爽的金秋时节
一场秋雨(风)一场凉
气温下降日趋明显,昼夜温差逐渐加大
秋雨过后又会晴空万里
此时的冷热变化往往被忽略
处暑是提醒人们暑气渐渐消退,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早晚添衣,睡觉盖被,秋天早晚气候温差大,在注意保暖添加衣物的同时,也要注意预防“秋燥”。
处暑时节,天地间阳气趋于收敛,天气逐渐由热转凉,所谓阴升阳降。人体内的阴阳之气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此时需要顺应天地阳气的收敛,贮存体内阳气,调节阴阳的动态平衡。
此时很多人会有疲惫感,这就是“春困秋乏”中的“秋乏”现象。
《黄帝内经》中:“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因此,起居作息方面要特别注重,积极调整睡眠时间,保证睡眠质量,适应节气的变化。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去郊外野游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天上的云彩也变得清透起来,民间也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炎热退散,河灯浅滩,此时佳期正浓。放河灯也是处暑的重要民俗,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中,令其漂泊。
苏泂《长江二首》
处暑无三日,新凉值万金。
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
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
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
经历高温炙烤的炎炎酷暑之后,对秋凉到来感到喜悦。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感受轻轻的凉风同时,也要注意防感冒
早晚出门,记得要加一些保温的衣服哦
即将返校的杏仁们,也要把握节气变迁
在这个夏秋交接之际
迎来全新的校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