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企业离开上海、离开中国大陆?我们肯定不同意!这位74岁台商为何这么说
“让企业离开上海、离开大陆,我们怎么会同意?”台企广达(中国)制造总部董事长黄健堂听了直摇头。作为全球笔记本电脑与云端服务器生产商,尽管受新冠疫情影响,企业上半年产值同比增长3.3%达到610亿人民币,全年总产值预计将超过去年。
作为在上海工作生活20余年的台胞,74岁的台商黄健堂亲历企业建厂、成长、壮大的全过程。在他看来,中央与上海推出的一系列充满含金量与含情量的惠台政策,让他对扎根上海充满信心,“我们会继续在这里增加投资,引进高附加值生产线。”
惠台政策体现上海特色
数据显示,台湾排名前1000企业中,95%在大陆投资,而上海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上海台协)会长张简珍介绍,作为大陆台胞居住最密集地区,上海台商累计有1.4万多家,累计合同台资400多亿美元。尽管遭遇疫情,目前本市生产型台资企业已全面复工。
2018年2月中央推出惠台31条政策。同年6月1日,大陆首个省级层面惠台政策措施——上海市《关于促进沪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实施办法》(惠台55条)发布实施。办法首次明确将促进台资企业参与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将从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扶持、研发投入、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给予台资企业同等待遇;将支持台资企业及台湾同胞在本市从事科技、文创等产业研发活动。
“这些政策体现‘上海+’特色,展现上海愿与台胞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台商旺旺集团中国旺基金会总经理赵宏利说。截至目前,上海已累计批准台商投资项目1. 4万余个,吸引合同台资400多亿美元。台企累计在沪设立地区型、投资型和研发型总部72个,金融机构43家。
在上海社科院台湾研究中心主任盛九元看来,上海惠台政策始终以“应该做、可以做、能够做”为指导思想,针对台胞“最期待、最担心”问题提出解决发方案。“惠台55条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上海将提供更优质服务,引导更多台商台企来此发展,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发展。”
上海台北实现双城共赢
采访中,台胞不约而同提到上海台北双城论坛,这让他们生活更便捷,进一步坚定他们扎根上海的决心。
“台北松山机场飞上海虹桥机场,实在太方便了。”黄健堂说,早上从台北家中出发,中午就可以到松江工厂。双城能迈入“一日生活圈”,就是双城论坛的成果。受疫情影响,今年论坛首次以视频连线方式举行。通过大屏幕,台北、上海两市市长先后致辞,业界人士进行热烈交流,在“一家亲”氛围下取长补短,实现共赢。
双城论坛起步于2000年。自2010年后以两市政府名义主办,两市政府签署36项合作协议,涉及区政、教育、艺术、老龄照护、智慧城市等众多领域。这一传递善意、造福市民的机制化平台,已成为海峡两岸城市交流的典范。
上海台协常务副会长胡兴中还记得,2010年他随上海团前往台北,上海官员对台北生活垃圾分类回收、1999台北市民热线、28分钟快速补办身份证件等事务兴趣浓厚,“当年这些台北之长,如今也已成为上海的城市竞争力。”
不仅如此,上海居委会主任与台北里长互相参访,分享基层工作经验;台北运动员来上海参加“移训”,接受当地教练指导;两地市民能去对方城市跑马拉松、两地艺术团可以参加对方城市的艺术节……两市交流日益频繁,参与主体和形式日趋多元,台胞不禁感概:“在上海,越来越有家的味道。”
“在上海看到商机与希望”
上海台协会长张简珍很赞同双城论坛上提到的“开展防疫交流与经济合作”,她准备带领台企加码投资长三角地区,“从上海到三省一市,市场扩容了,长三角一体化让台企的路越走越稳,越走越宽。”
张简珍坦言,疫情让许多台商很沮丧,但她在上海看到商机与希望,她期待更多台湾人能到大陆发展实现理想。黄健堂说,广达上海公司目前有250多位台籍干部,他们的家人都跟到上海生活,公司派车为他们去办理台湾居民居住证。
在胡兴中看来,上海的欣欣向荣,本身就是在给岛内青年扎根大陆提供信心。上海台企每年准备3000到4000个岗位职缺,希望更多的台湾年轻人来上海发展就业。
本月25日,第五届上海(金山)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大赛将如约而至,创客们将在金山展示创意与才华。“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为台湾青年来大陆圆梦创造机会,一起分享祖国发展的红利。”金山科创园副总经理高志刚说。
“这些年来,我见证了上海为台湾同胞开拓发展舞台。”胡兴中说,真心希望台湾朋友能放下“小确幸”、走出“小世界”,跨过浅浅的海峡许自己一个美好的未来。
栏目主编:洪俊杰文字编辑:洪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