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冰从微软独立首秀:已有1亿收入商业功能和技术转向个人用户
8月20日,备受商业化质疑的小冰团队交出一份成绩单:从第七代产品开始的商业化试水,到现在收入已经超过1亿元人民币。第七代产品在2019年8月发布,与以往应用为主不同,第七代的发布包括工具和商业落地场景,使得商业成为可能。
作为小冰项目的操盘手,李笛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过去一年,验证了核心框架本身,也发现了产业竞争中小冰的优势,接下来希望看到商业模式的创新。由于小冰框架的完整,所以商业化进展顺利,但与框架无关的面向政府或软硬结合的商业模式并不是小冰的方向。
上述成绩单公布的同时,微软发布了第八代小冰。一个月前,2020年7月13日,微软宣布小冰业务分拆成独立公司运营,并委任原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担任新公司董事长,原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李笛担任首席执行官。此前,微软宣布将保留对新公司的投资权益,并授权新公司使用及继续研发完整的小冰技术。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北京红棉小冰科技有限公司”已于5月20日注册成立,公司共有7位出资人。李笛认缴25.05万,占比为25.1%。最大股东为李明,占比为70%。除此之外,股东中有多位小冰项目的资深员工,包括技术、销售和产品等方向的负责人和骨干。
8月20日,第八代产品发布会后,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院长王永东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微软已将小冰的技术专利转让给了新公司。不过,这场发布会仍然选在了位于北京中关村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大厦举行,这是2014年微软首代产品的发布地点。王永东在开场回顾了历代小冰的发展后,将随后的发布环节交给了沈向洋和小冰团队。
发布会并未涉及更多小冰独立的细节。在会后媒体群访中,沈向洋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成本问题是独立后非常现实的问题。从现在开始起步,投入会越来越多,而独立运营后也会有新的融资等渠道。李笛补充称,小冰的流量很大,流量带来数据,而数据是人工智能的资本。小冰披露其统计的结果,目前是市场交互量最大的人工智能产品。
事实上,独立之后,小冰本土化的服务会更容易,还能加载更多的内容,比如接入微信支付会更加容易。也得益于此,小冰市场策略也更加灵活,“我们有些客户是从别人哪里替换来的”,产品的边界也更加广泛,作为创业公司并没有给自己更多的限制。
小冰在发布会上披露了整体技术和产品的进展。小冰团队产品总监徐翔在产品介绍中称,小冰正在将以往面向商业的功能和技术转向面向个人用户。
对此,李笛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小冰过去几年发展,在技术和产品上和国内其他同行相比有独特性。对于未来的预判上,小冰人为人工智能还会有很多变化,但最终还是落到与人的交互,所以2C(面向消费级)才是未来。不过,与2B(面向企业级)客户的商业合作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帮助我们积累了到达普通用户的标准。
小冰首先发布了面向个人用户的虚拟人类产品线,用户可以通过小冰框架创造和训练属于个人的人工智能主体,并可通过跨平台而同一账号体系在不同平台使用。小冰为这个产品提供了相应的训练工具,以及技术能力。在发布前,小冰曾对这项功能展开为期7天的测试。用户对于虚拟人物的接受程度让开发者感到惊讶,而这个产品被认为是与苹果Siri等产品的差异化。
除此之外,小冰还发布了面向个人用户的“X套件”系类应用,包括文本协同的X Writer、声音协同的X Studio和面向虚拟人类的3D演示文档驱动的X Presenter。具体来说,三个应用将分别可以完成文本编辑或创作的人工智能协助;声音合成;人工智能对演示文档的演讲机交互。李笛将这些套件称为人工智能时代的“Office”。
除了面向消费级用户外,小冰也披露了企业级商业化的进展。小冰团队商业负责人徐元春表示,其将提供更加解决方案化的生产力平台,现场公布的包括X Designer和X Musician两款产品。他还表示,合作伙伴正在通过小冰找到新的合作空间。惠普、北汽和3M公司正在利用小冰达成合作,推出汽车上的定制方案,包括引入了小冰的情感交互系统,以及车身装饰图案由小冰完成设计。
小冰当下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真正地“独立”运营。此前,新京报贝壳财经曾引述行业内人士称,小冰团队已经在寻找新的办公室,计划搬离微软在北京中关村的办公楼。在独立融资方面,搜狗公司首席执行官王小川曾与团队成员会面,但双方皆未披露更多的进展。李笛表示,小冰的企业制度、员工晋升制度也随着从微软独立后逐步完善。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梁辰编辑李薇佳校对李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