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连家船民”上岸迎新生
福建下岐村村民告别海上漂泊,“搬上来、住下来、富起来”成为现实——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连家船民”上岸迎新生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关晨迪李丹青李润钊
盛夏时节,走进伫立于白马江畔的福建福安市下白石镇下岐村,一排排统一规划整修的楼房映入眼帘,村民们坐在自家门口纳凉,怡然自得;一条条整洁宽敞的街道顺着地势延伸,孩童们三三两两在街道上追逐嬉戏,笑容灿烂……
眼前这派安居乐业、和乐美好的景象,在20多年前,是下岐村民难以想象的画面。当时的下岐村民,祖祖辈辈以“讨小海”为生,一条小木船就是几代人的家,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只能在海上漂泊。因为“家连着船,船连着家”,也被称为“连家船民”。
随着1998年福建开始实施“连家船民安居工程”,3年内全村511户2310名船民全部搬迁上岸。自此,连家船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幼有所学”的美好愿景在连家船民身上成为现实。
从“小破船”到“新楼房”
“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宗三代共一船,捕来鱼虾换糠菜,上漏下漏度时光”,这是20多年前连家船民的真实写照。
比生活条件艰苦更可怕的,是船民们长期面临着海上生活的危险。
上岸之前,江成财总是坐在船头,眼巴巴望着岸上的电灯。上岸安家成了他的心愿,也是所有连家船民最大的心愿。
1998年,福建开始实施“连家船民安居工程”,3年内兴建了两个渔民新村和6个渔民安置点,建房339栋,将511户渔民2310人搬迁上岸。
20多年过去,下岐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最初用于安置船民的低矮平房早已被崭新的楼房取代,一个崭新的美丽渔村立于人前。如今,江成财一家6口住在10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从“讨生活”到“要效益”
上岸前,没有技术和资金,江成财只能靠在滩涂挖小螃蟹卖钱,一家6口一年下来只有七八百元的收入,连温饱都无法解决。
上岸后,江成财到池塘务工,学习养殖技术,带领村民承包池塘养殖海蛏,一年下来能赚20万元。2005年,江成财用养蛏赚的第一桶金,带领30多名村民从事桩基工程。如今,江成财一家人的年收入多达几十万元。
村民江五全从小随父母在海上捕鱼,1999年搬迁上岸后,在村委会的帮助下,参加了技能培训,开始养殖海蛏。2015年,江五全从事外海捕捞,一年收入9万多元。“我们已经从过去向大海讨生活,转变为向大海要经济、要效益。”江五全说。
据下岐村党支部书记郑月娥介绍,下岐村以渔业为支撑,重点发展水产养殖业、海洋捕捞业和海产品加工。有60多户船民从事商业、贸易、物流、餐饮等第三产业。组织村民成立建筑工程队承包桩基工程也成了下岐村许多青壮年劳动力增收的途径之一。同时,下岐村充分利用鱼塘资源,对450亩养殖塘升级改造,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在全村的共同努力下,2017年,下岐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富了“口袋”富“脑袋”
居住环境改善了、收入提高了,但“不识字”却是江成财心中的一个遗憾。带领村民承包建筑工程时,苦于没有文化,江成财只能把承包合同拿回家,让儿子江邻帮忙看。
“原来村里95%的村民都是文盲。”郑月娥表示,考虑到村民文化程度低,村党支部这些年十分注重教育,做到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1997年以前下岐村没有出过一名大学生,到2019年,全村大学生人数发展到260名。
针对大人在外务工、孩子放学后无人辅导的情况,下岐村专门开办了“四点半课堂”。渔民夜校、亲子阅览室等场所的创办,也拓展了村民提升文化水平的渠道。
此外,成立志愿服务队、开展“文明家庭”选树、关爱“空巢老人”、迎端午等活动,进一步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滴水穿石二十年,久久为功换新颜。20多年来,下岐村讲述着精准脱贫的生动故事。江成财说,经历过大风大浪的连家船民,在实现搬上来、住下来、富起来后,日子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