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青年报》讲述温医大学子黄君婷的志愿服务故事
来源:温州医科大学
“去年10月,在我们志愿团队努力下,温州成为全国首个‘器官捐献志愿与电子医保卡智慧互联’试点,今年年底有望‘着陆’浙江省平台。”这个夏天,温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17级8年制学生黄君婷刚结束大三生活,在过去3/8的大学时光里,不得不说的一件事就是做志愿服务。
全国学联二十七大代表黄君婷说话细声细语,还有些腼腆。很难想象,她曾拿着一份名为《器官捐献志愿与社保卡信息关联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用3个月时间到10余个政府部门争取试点落地。
2019年1~4月
2019年4月,身为“生命之光器官捐献志愿服务团”(以下简称“生命之光志愿团”)第四任团长的黄君婷和团队成员正在为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准备。
“器官捐献,一种是自然人生前自愿表示,在死亡后由其执行人将部分遗体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另一种是生前未表示捐献意愿的自然人死亡后,由其直系亲属将遗体的全部或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但这种情况下,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家庭常常放大反对意见。”一直从事器官捐献志愿服务的黄君婷带领团队成员通过扎实的文献调研,决定从鲜有提及的家庭视角研究我国器官捐献意愿影响因素。“2019年1月至4月,我们去了湖南、浙江、山东等地调研,回来整理素材的时候,就萌发了一个想法——有没有一种方式让器官捐献的科学知识像献血一样被大众所熟知?”
2019年5~10月
经过几天的头脑风暴,黄君婷提出“把器官捐献志愿加入电子社保卡”。2019年五四青年节,黄君婷完成了建议第一版。
年轻人不碰几处钉子,怎能成长?“一连走了4个部门,一个部门讲两遍,一共将建议内容完完整整地讲了8遍,但收获的更多是质疑。”黄君婷坦言,当时想过打退堂鼓,“但想到我国还有30多万苦苦等待器官移植的病患,就什么困难都不怕了”。
黄君婷不止一次看到尿毒症患者每星期都要从偏远的农村赶到市医院做透析,他们面色是青色的,有的腿都肿了。如果遇到排号靠后,就只能坐在医院的过道上等待。“每个人都在为生命做努力。也许,他们就是差一个‘生命之光’,我要把这束光找到!”
随后,她又牵头做了3次调研,完善了建议内容,并继续争取市人社局的支持,“直到7月,我们得知温州正在推动社保卡和电子健康医保卡两卡合一,事情才出现了转机。”
暑假期间,她再次前往人社局。这次,她带来的方案是将中国人体器官管理中心登记在册的器官捐献志愿者信息在电子健康医保卡上显示出来,实现器官捐献大数据的智慧互联。“10余个部门没白跑”!
2019年10月13日,在浙江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的支持下,经过温州市红十字会、温州市卫健委、温州医科大学“生命之光”志愿服务队多次探讨,温州市成为首个“器官捐献志愿与电子医保卡智慧互联”试点。
2019年11月
“这有利于医生在第一时间发现器官捐献志愿者,为患者争取了时间,也节约了医疗资源。”2019年11月,“生命之光志愿团”获得第六届“浙江慈善奖”。在颁奖典礼上,她将建议书当面递交给浙江省委主要领导,并受到肯定。“现在又有了省医保局、省卫健委、省人社厅、省大数据局的联合推进,今年年底有望于省平台开启这一功能。”
“这些大学生做成了我们没做成的事,如果在全国推广,将对中国器官捐献事业起到里程碑的作用。”中国人体器官管理中心副主任侯峰忠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9年11月,黄君婷带着《生命的馈赠——器官捐献家庭意愿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走上“挑战杯”的颁奖台,“生命之光志愿团”取得了首个全国特等奖。作品因找到“提升器官捐献率的突破口”——生前签署器官捐献意愿书,其所提出的对策模型被中国红十字会采纳。
“我可以安心卸任了,本来就是一个‘空降团长’,没想过能和大家一起做这件事。”原来,黄君婷进校后,先是在校人体科普馆做志愿讲解员。因工作认真、出彩,她被学院团委书记、“生命之光志愿团”指导老师林建锋“盯”上,受邀担任团长。
“当时的志愿团充满朝气但没有明确的方向,君婷非常负责、善于出点子,从读文献、定方向、实地调研、项目落地,包括平日去社区宣传器官捐献科学知识、参与协调器官捐献,主编出版被中国红十字会改编成动漫的《叶沙行星系》器官捐献科普绘本都可见一斑。”林建锋告诉记者:“君婷在校综合成绩连续两年位列专业第一,获评校志愿服务先进个人、市红十字突出贡献个人。抗疫期间还响应校团委号召,参加了‘疫伴学堂’志愿服务项目和流行病学调查志愿服务队。”
“‘生命之光志愿团’不仅是学校‘关爱生命’志愿服务品牌培育计划的一个缩影,也是让我从‘学医术’‘悟医德’到‘行大爱’的一次人生淬炼。8年制的学习无法限制我做志愿服务的时长,未来,3/8这个数字的分子会不断变大的。”黄君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