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个月内10次检出新冠,进口冷冻生鲜外包装为何频中招?
8月13日,深圳1份巴西进口冻鸡翅和西安1份厄瓜多尔进口冻虾的外包装先后被披露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个月内,国内至少已有10起食品外包装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事件与进口冷冻生鲜相关。
业内专家指出,新冠病毒之所以多次“青睐”进口冷冻生鲜包装,可能与国外疫情尚未完全控制、生鲜加工业工作环境低温且劳动密集等相关。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食品是新冠病毒的传染源。消费者可在购买时做好防护,在烹饪时应注意关键环节卫生,且将食材煮熟。但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如果个人特别在意,可选择不吃。
进口冷冻生鲜外包装2月内中招10次
8月13日,深圳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发布消息称,8月12日发现深圳市龙岗区1份注册号为SIF601,批号7720051522的巴西进口冻鸡翅,表面样品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
同在8月13日,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微博发布通报,8月12日晚9时,当地疾控部门发现西安方欣冷冻副食品批发市场产品批号0063,注册号7057的厄瓜多尔冷冻生南美白虾(以下简称“冻虾”),外包装部分样本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阳性。
值得注意的是,该批冻虾所属企业的注册号与7月海关曾暂停进口的三家厄瓜多尔企业编号并不相同。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包含上述2起事件在内,7月以来,我国各地已至少披露10项与进口冷冻生鲜外包装相关的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事件。
7月10日,海关总署通报,大连海关、厦门海关分别从3批自厄瓜多尔进口的冻虾集装箱内壁和外包装样本中,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7月14日,江西萍乡通报,该市部分消费者曾通过团购平台购买厄瓜多尔冻虾,而同批次产品的集装箱内壁和外包装曾被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呈阳性;7月15日,重庆沙坪坝区通报,检测发现重庆西部物流园一冷冻仓库部分厄瓜多尔冻虾产品外包装新冠病毒核酸呈阳性;7月16日,云南通报,在3份厄瓜多尔冻虾样本从包装箱外表面样本中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8月12日,安徽芜湖通报,8月11日,1家餐饮店进口的厄瓜多尔冻虾外包装样本新冠病毒核酸复核结果呈阳性。
与此同时,与进出口冷冻食品贸易相关的企业也被波及。7月23日,辽宁大连通报,在凯洋海鲜冷库食品、加工车间、宿舍、食堂等食品和环境的多份样本检测出新冠病毒,并陆续出现员工确诊新冠病毒。8月11日,山东烟台通报,有3家企业自大连口岸进口的同一外籍货船冷冻海鲜产品外包装样本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
低温和劳动密集是中招主因
不难发现,上述新冠病毒检测产品和环境都与“进口冷冻生鲜”密切相关,新冠病毒究竟是看中了进口冷冻生鲜的哪种特性呢?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向新京报记者表示,上述污染其实无关是鱼、虾、鸡翅还是包装,关键在于冷链环境,全程-18℃的低温条件下,喜凉怕热的病毒得以存活。而陆陆续续有产品被检出也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说明我国疫情防控之严密。
6月19日,在杭州海关举办的抗疫经验交流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也曾对病毒的存活环境进行科普,“一般情况下,病毒在冷链上能较长存活。在我们已知并掌握的病毒中,处于4℃左右可以存活3~6个月以上,零下20℃以下可以长期存活达20年左右。不同的病毒存活时间也不一样。”值得注意的是,李兰娟与团队强调,相比已知并掌握的病毒,新冠病毒是一个新的病毒,从出现到现在才8个月,对它的认识及耐低温能力尚需进一步研究。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告诉新京报记者,除加工运输的过程低温封闭外,肉类和海鲜加工场所人员也比较密集、加之国外疫情控制不好,进口冷冻生鲜被污染病毒的概率也就相对较高。
朱毅也认为,被检出新冠病毒的进口冷冻生鲜外包装上,就像被污染的电梯按钮、门把手一样,可能是沾染了感染者的飞沫等。而如果生产地疫情没完结,从业人员被感染的风险就高,食品表面被污染的风险就高。国外不少地区疫情肆虐的情况下,劳动密集型的食品加工厂很难以独善其身,但如果不在源头上杜绝污染,就会不断有冷链食品和包装被检出阳性。
处理食材要注意关键环节卫生
基于进口冷冻生鲜外包装频繁检出新冠病毒的事实,深圳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芜湖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等通报主体均提醒消费者谨慎购买进口冷冻肉制品和水产品,同时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减少聚集降低感染新冠病毒风险。
但这并不意味着从此只能吃素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微生物实验室主任李凤琴曾公开表示,目前全世界还没有发现食品传播新冠病毒的报道,“有大量的科学数据表明,食品不会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但有可能被污染。”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李宁也曾表示,基于现有证据,冷冻水产品和冷藏肉类食品作为传染源可能性非常小。
在朱毅看来,在进口冷冻生鲜被新冠病毒污染的事件中,风险最大的还是食品与餐饮行业的从业人员,吃客风险很低。但消费者也要做好防护,定期打扫冰箱、消毒厨房接触过食品的部位等,不要买来路不明的走私冷冻品。
对于疫情背景下,如何妥善处理食材,6月18日,国家卫健委网站曾发布《低风险地区夏季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相关防护指南(修订版)》(简称《指南》),指出处理生肉、生水产品等食品时应格外小心,避免交叉污染,放入冷冻层前最好先分割成小块、单独包装,包装袋要完整无破损;食物要煮熟、烧透,尽量不吃生的水产品等;生熟食品分开加工和分层存放;提倡分餐、使用公勺公筷。
《指南》还指出,家庭制备食物时要注意关键环节卫生。特别是处理生的肉、禽、水产品等之后,要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不要在水龙头下直接冲洗生的肉制品,防止溅洒污染。购买、制作过程接触生鲜食材时避免用手直接揉眼鼻。
钟凯认为,“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传染病更是如此,如果消费者个人想要‘绝对’避免风险,只能不吃进口冷冻生鲜。”而相比消费者,进口商更应做好冷冻产品的表面消毒,经营者也要注意做好基本卫生。
新京报记者王思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