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制止浪费上来一场“观念革命”(望海楼)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对于餐饮浪费现象,他用了8个字作评价:“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他还引用了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表达痛心之情。
制止浪费、厉行节约,刻不容缓。接下来该怎么做?
习近平总书记在指示中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这两句话,为制止浪费指明了方向。
长期以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中国大力弘扬的社会风尚。但是,这样的弘扬不能只停留在宣传口号上,缺少约束性;不能成为“运动式治理”,缺少长效性。想要真正刹住浪费之风,就必须推出更加深入的“硬核”举措,变道德约束为法治约束、变周期性治理为长期制度规范。往前看,我们在与浪费的交锋中,其实已经靠制度取得重要成果。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要指示下,在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整治下,公款餐饮浪费行为已经得到有效遏制。接下来,面对更加复杂的个人消费等情况,国家立法、建立监管队伍、明确责任主体的“组合拳”将更有效。环顾当下,无论是自助餐行业既有的“浪费罚款”规范,还是部分城市出台的“公共场所禁烟令”,都能够为制止浪费的制度化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参考。
另一方面,制止浪费,宣传教育依旧必不可少。餐饮浪费,往往出于“要面子”“摆阔气”等心理,而倡导节约的人却常常被视为“小气”“斤斤计较”。制止浪费的背后,其实是要进行一场“观念革命”。让浪费者与节约者,在社会舆论和荣辱感上“攻守易势”。让“大气”“豪爽”等褒义词,与那些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人绝缘;让人们在主张节约时,可以抬头挺胸、理直气壮,不再瞻前顾后、左顾右盼。再往大里说,我们反对浪费的东西,不止是食物,还包括能源、资源及一切人类劳动成果。进行这场“观念革命”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节约型社会。
有一种声音认为,浪费可以促进消费,故而应予以认可。实则谬矣:用浪费“拉动”的消费,是向市场释放错误信号,极有可能推高要素价格、诱导市场生产“过剩产能”。一旦经济环境出现变化,让消费者“不再浪费”容易,让生产者重归“产销平衡”可就难了。这类似是而非的谬论还有不少,还需要更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以正视听。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干事业好比钉钉子。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制止浪费、构建节约型社会也是一样,需要我们发扬“钉钉子”精神,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从每个人做起,从这一餐做起。
(作者为本报评论员韩维正)
责任编辑:张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