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兴医生义诊14年:服务时间超3000小时“义诊已成为习惯”
少年时,袁景林就想成为“袁医生”。
这来源于父亲的言传身教。父亲是一名“赤脚医生”,时常背着药箱在乡间行医,大学毕业后,袁景林也成为北京大兴区人民医院的神经内科医生。医院接诊之外,他还想向父亲一样,走进贫困的乡村里,提供医疗服务。
2006年,袁景林如愿加入医院志愿团队,开始了义诊之路。平日里,他每月会前往大兴周边村庄提供免费诊疗和健康宣讲,有时也会离开北京,跟随志愿团队到四川、甘肃、河北等地的村庄进行义诊。
14年来,他的单人志愿服务时间已超3000小时,带领团队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超1万小时。这些数字还在持续增长,对袁景林来说,这些年来,义诊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志愿服务让一些接诊家庭很是感激,逢年过节会打电话给袁景林道一声祝福,有时也会寄来一些当地特产。袁景林却觉得,他们的反馈太多了,“反而让我很感动。”
除了免费的诊疗和药物,袁景林还希望给接诊村庄带来健康的生活理念,“义诊也是在唤醒我的生命,我做得还不够。”
袁景林。受访者供图
乡村义诊的“袁医生”
袁景林的脑海中始终记得这样一个画面,父亲背着药箱,在湖南乡下的小路上走着,赶往不同的人家。他的父亲是一名“赤脚医生”,幼年时期,袁景林对医生这一行的全部认知,都来源于父亲。
“上个世纪80年代的乡村,医疗资源不是很好”,袁景林记得,当时父亲一个人要给整个村看病。在没有电话的年代,都是病人家属来家里找人。如果半夜家里的门被敲响,一定是有人来找父亲看病,不管多晚,父亲都会起床背上药箱出发。
那时候也没有什么交通工具,全靠父亲走路过去,有时候邻村也来求助,为治疗一位病人,还需要“翻山越岭”。村民很感激他,每次请他出诊,都会煮上一碗热腾腾的面条。
慢慢地,他也开始想成为“袁医生”,像父亲那样,用自己的双手,为他人减少疾病的折磨。高考后,袁景林选择了医学专业。2004年,他来到大兴区人民医院就职,成为神经内科的一名医生。
城市和乡村不同,袁景林的工作很忙碌,每日坐在几平方米的诊室接诊,医院之外,他还想向父亲一样,走进贫困的乡村里提供医疗服务。
2006年,大兴区人民医院成立了三支专门医疗队伍,在大兴区周边开展“支援新农村”的义诊活动,袁景林报名后,被选为队长。
袁景林提到,在大兴周边的义诊活动通常只需要半天,由医院安排车前去,“当天来回,不占用村子的一点资源”。每次去村里,排队量血压、测血糖的人都会挤满屋子,此外,还会专设各类科室,贴在门上等待村民前来就诊。
他们有时候也需要入户诊疗。袁景林记起第一年在大兴周边村庄义诊时,走进一个老年偏瘫患者的家时,他和同伴们都惊呆了。“房子很小很旧,基本就是家徒四壁,房间内外都没太大区别,患者因为脑梗死卧床两年了。”
问清病情后,袁景林给老人测量了血压血糖,简单进行了心肺腹的听诊,之后又把免费的药物拿给老人,嘱咐她要坚持用药,坚持康复训练。
袁景林说,在医院多年,他看遍了人情冷暖,有的病人被家人晾在医院里,有的病患家属不愿为病人支付手术费。但他不能因此变得冷漠,“义诊是一件纯粹、简单的事情,让我感受到了行医的乐趣。”
袁景林在甘肃的村子里进行义诊。受访者供图
帮助失聪女孩恢复听力
石块从山上滚下来,堵在车边,拦住了志愿队伍进入村庄的路。雨一直下,弯曲的盘山公路上不断有泥水、石头滑落。袁景林和同事有点紧张,“不会出事吧”。等待两个小时后,滑坡和泥石流没有更严重,当地工作人员赶到现场,开始修路,帮助志愿队伍离开。
北京之外,医院的义诊志愿服务也会前往城市的贫困地区。这是2016年的夏天,袁景林参加义诊志愿服务的第十年,医疗队伍前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义诊时的遭遇。
在阿坝诊疗时,他们遇到一个12岁的藏族女孩。女孩家人告诉袁景林,孩子3岁时,因发烧导致耳朵失聪,一直听不到任何声音。“其实这个女孩不是完全不可治的”,袁景林说,随行的儿科医生给女孩进行简单的治疗后,她突然大声哭起来。
“当时女孩隐约听到了一点声音。这可能是她有记忆以来第一次听到声音。”看到这样的场景,袁景林和同事们都非常有所感触,如果女孩能早一点接受治疗,也许现在拥有的是另一种人生。义诊后,他们帮女孩联系了医院,并提供了免费的人工耳蜗和助听器。
参与义诊志愿之外,袁景林作为大兴区医院的团委书记,也负责协调组织医院的义诊活动,带领医院的年轻医生下乡义诊。
截至目前,袁景林单人志愿服务时间已超3000小时,带领团队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超1万小时。这些数字还在持续增长,袁景林说,“爱心的付出是无止境的,现在义诊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
袁景林带着慰问品去孙岩家。受访者供图
资助义诊中的贫困家庭
“孩子爷爷说,也不知道怎么感谢我们,要不就抓一只羊给我们带回去,边说还边比划出抓羊的姿势,双手朝前,对着空气迅速一抓,像是要握住什么。”回想起2019年8月去孙岩家的场景,袁景林觉得又搞笑,又很暖心。
孙岩是河北张家口康保县一位11岁的男孩,母亲早已过世,而父亲则在2013年患上脑血栓,之后偏瘫,失去劳动能力,由年过七十的爷爷奶奶照料全家生活,家庭收入靠院子里的三只羊。
第一次见到孙岩是2017年夏天,当时袁景林和志愿队员进入孙岩家中,给孩子父亲及爷爷奶奶进行义诊。他发现这个家庭是如此贫困,房屋是用深褐色的土垒起来的,房门矮小,他要低头才能进得去,一家四口睡在一个大通铺上,家里没有任何电器,黑乎乎的,唯一的光亮来自门边的一扇窗户。
义诊结束后,袁景林提出以医院团队的名义对孙岩进行资助,“如果不帮助他,不让他安心上学,可能这个家还会重复穷苦生活。”
此后,医院每年都会为孙岩进行捐款,由袁景林和其他几位医护人员作为代表送去。除了钱,袁景林还会带上米、油等食物,以及同龄的儿子专程挑选的书籍。
“不仅仅是看病,送书给他,是希望在精神方面鼓励他,即使面对这样的困难,也不要放弃,好好学习。”每次去孙岩家中,袁景林都会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嘱咐他继续加油。
袁景林记得,起初,孙岩不太说话,每次只是一个人静静地待着。去的次数多了,孙岩开始和爷爷一起在村口等待他们,进门后还会主动展示自己在学校获得的奖状。
多年的资助让孙岩一家人十分感动,逢年过节会打电话给袁景林道一声祝福,有时候还要寄核桃和蜂蜜给袁景林,“那种土核桃其实特别硬,很难弄开,但是我知道,这是他们全部的心意。”
孙岩不是袁景林提议资助的唯一一个孩子,之前在四川、陕西等地开展义诊志愿活动,作为医院团委书记的他,都提前和当地团委沟通联系,询问是否有需要帮助的贫困家庭,等到村里的义诊结束后,带领团队专程前去慰问。
截至目前,一共有4个孩子在接受医院的资助。袁景林说,“义诊志愿活动,不仅是唤醒他们的生活,也是在唤醒我的生命,我做的还远远不够。”
袁景林在大兴的村庄里进行宣讲。受访者供图
让村民们有健康的生活理念
袁景林站在村子的礼堂里,PPT上印有“急性脑卒中(又称“中风”)防治健康宣教”的字样,当他提到急性脑卒中可以通过手术取出血栓时,台下听讲的老人很惊讶,原来这种病可以通过治疗痊愈。
这是2019年下半年,袁景林在大兴区某个村子的讲座。义诊多年,袁景林发现,他们除了给患者带去免费的治疗和药物,更重要的是让村民们拥有健康的生活理念。
志愿团队每次在村庄里进行义诊时,第一步就是为全村人量血压、测血糖。袁景林说,“有的村民平时从不量血压,测量后才发现有高血压。这是比较危险的,需要定期服用降压药。”
但这种情况在义诊中很常见。由于村民平时不会主动检查身体,或者没有机会检查,不会发现一些隐藏的慢性疾病。“有时检查出问题,他们还会很坚持,觉得自己没有哪里不舒服,继续从前的生活。”
袁景林提到,有的村民在义诊时已经感到身体不适,由于他们无法立刻解决,会建议村民前往医院检查治疗,并留下相关科室医护人员的联系方式。“但最后他们也没有去,或许有人是经济条件差不想去,但有的人就是自己不愿意去医院,觉得还能扛,但是病就越拖越重。”
为此,袁景林每次带队开展志愿活动时,都会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并提前告知村委会,让村委会用喇叭召集村民们一起听课。为吸引大家听讲,每个听众都可以领取小礼品。
在讲座上,袁景林和队友们会给大家科普血压、血糖的测量方法、指标等,还会给大家介绍一些常见小疾病的辨别方法、处理方法。最后反复强调,要定期检查、及时治疗,“不是说等到察觉出身体不舒服了,才叫生病了,到那种程度可能就已经晚了。”
袁景林说,他做义诊的初衷,不仅是希望能医治大家的身体,更是想让重视健康的理念传播到每一寸偏远、贫瘠的土地上。
见习记者汪畅实习生彭冲
编辑左燕燕
校对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