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襄城县在全省率先铺开“县管校聘”教育改革让教师队伍“活”起来
来源:河南日报
“20个副高级以上教师,之前能在一线任教的少之又少,现在全部走上了讲台,这种情况十年都没出现过。”8月5日,襄城县库庄初级中学校长苏东垒说。
这样的变化,得益于襄城县正在深入推进的“县管校聘”改革。从2019年起,该县率先铺开此项改革,教师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由学校根据需求聘用上岗,实现了从“学校人”到“系统人”的身份转变。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教师队伍建设的一池春水被激活,多年积累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教师职业倦怠等顽疾正在破解。
顽疾倒逼改革变“学校人”为“系统人”
在襄城县教体局局长杨相营眼中,“县管校聘”是被顽疾倒逼出来的改革。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襄城县和我省多数县区一样,面临着城乡、校际师资不均的难题:全县16个乡镇,8个缺编,8个超编;城区周边学校教师富余,偏远乡村学校相对短缺,部分老师托关系跑调动“想回城”,制约着教育公平的实现。
另一“表征”是部分教师的职业倦怠。“去年3月,我们将递交请假条的80多名老师带去体检,发现真正身体不适宜在岗的只有30多位。”襄城县教体局人事股负责人王俊委说,“小病大养”“无病呻吟”,个别评上高级职称的老师自认为碰到“职业天花板”,不愿再上讲台,优质教师资源闲置浪费,影响教育质量的提升。
“教师资源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水龙头’,教师一旦被卡住,没有了流动性、主动性,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就丧失了源头活水。”杨相营说。
一个以调动教师积极性为初衷的“县管校聘”改革就此拉开序幕。
这是一项涉及数千名教师队伍管理机制的重大变革,必须全县一盘棋,整体谋划、统筹推进。襄城县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挂帅”;县委编办、县人社局按照“总量控制”原则,核定了教师编制、职称岗位,交由教育部门统筹管理,完成了“县管校聘”改革中“县管”关键一步,使教师由“学校人”变成“系统人”;县教体局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方案,让“校聘”改革有据可依。
破除人情阻碍 117所学校校长流动调整
“县管校聘”的“校聘”究竟是什么流程?襄城县制定了“直接聘用—支教聘用—校内聘用—跨校聘用—县内调剂”的五步方案,环环相扣、依次推进,竞聘信息一律公开,争议处置、协调机制逐一明晰。
这一前所未有的改革,遇到的难度超出想象。
“县管校聘”最初给老师的直观感受,就是跟学校签了一纸合同,“这是要端了我们的‘铁饭碗’?让我们下岗咧?”改革一启动,类似这样的问题,每天都会传到教育部门。
“改革是向顽疾亮剑,阵痛在所难免,我们坚信,只要让教师队伍‘活’起来、让教育质量升上去,再难也要将这项改革进行到底。”杨相营说。
思想疙瘩先要解开,襄城县开展了长达半年多的调研、座谈、宣传,认识逐步统一、疑虑逐渐打消。
因为涉及每一位教师的切身利益,改革措施贵在精准。
为堵塞教师队伍管理漏洞,杜绝“吃空饷”现象,出台文件加强教师请销假纪律管理。
为调动教师积极性,规定高级职称教师必须担课,对超课时或承担其他工作的教师,计入超课时工作量,增发绩效工资,并在职称评审和评优表先等方面优先考虑。
对于校长而言,“校聘”更大的压力来自“人情关系”。为破除人情阻碍,襄城对全县中小学校长进行轮岗交流,全县140所公办小学初中,有117所调整流动。
激活一池春水“三尺讲台让我更年轻”
襄城县“县管校聘”改革成效显现:一年来,全县5800余名教师参与改革,41名城区及城区周边学校教师到农村偏远学校支教,教师有序流动人数占教师总人数的7.4%,教师资源配置不均现象大为改观。
“我们一直缺少一位英语教师,现在一位优秀教师应聘到校,补齐了短板。”襄城县文昌小学校长刘忠伟说。“前几年我被转到管理岗,如今通过竞聘,又重新回到讲台,感觉整个人都年轻了。”该校老师纪翠华说。
“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导向树立起来了,老师争着上教学一线。
一把尺子管起来公开透明,校长能上能下的氛围形成了,“走后门”跑调动的少了,不适合教学的老师退出来了。
廉政风险大大降低,一股清风在教育系统吹拂。
今年8月,襄城县委、县政府拟下发深化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实施意见,强化教师编制管理,规范教师聘用管理,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提升育人能力,“县管校聘”改革步步推进、引向深入。(记者朱殿勇周晓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