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泽培:让“波罗木刻”生生不息

日期:08-08

原标题: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泽培:让“波罗木刻”生生不息

新华社拉萨8月8日电(记者薛文献王泽昊)盛夏,西藏波罗乡外冲村雨水充沛,气候宜人。

在木松民族手工艺基地里,30多名木刻匠人正专心致志地工作,偌大的房间,“唰唰”的刀刻声格外清脆。

匠人们依窗盘腿坐在木榻上,怀中抱着竖立的木板,不同形状的特制刻刀轮番上手。一个豆大的藏文,就要精心刻上好一段时间。

他们的师傅是57岁的泽培,一位个头很高、衣着讲究、眉眼间充满精气神的“康巴汉子”。他对待木刻很是严苛,要求徒弟们精益求精地完成每一板作品。

徒弟们埋头赶工,泽培也没闲着,他不停踱步到徒弟们跟前,神态慈祥地反复叮嘱,生怕某个人因一时疏忽出现差错。

波罗乡位于藏东的高山峡谷中,是著名的“木刻之乡”。据史料记载,波罗古泽木刻雕版起源于1676年,被视为西藏雕版印刷的鼻祖。300多年来,这套“木刻古法”被一代代波罗乡人演绎传承。

2008年,“波罗古泽刻版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现在正在做的,是四川白玉县与我们乡签订的合约任务。除了这里的30多人,乡里还有30人在白玉县那边做。这60多人要花费10年时间,才能把已签定的任务做完。”泽培说。

19岁的四郎德克是泽培新收的徒弟,也是为数不多的女弟子。学徒一年来,小姑娘已经能独自完成简单的藏文雕刻,每月可完成四五块板,收入3000多元。

曾经,年幼的泽培与四郎德克一样,一刀一刀开启了自己的“木刻人生”。

12岁时,泽培在父亲的影响下开始学习木刻。4年后,他已精通经文、书法、佛像等雕刻技艺,甚至出师带徒,在当地小有名气。

又过了几年,泽培随父亲去四川德格印经院继续进修,并从事刻板工作。“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每个月靠刻板、教授别人木刻,就能挣200元。”泽培告诉记者。

然而,在德格印经院工作了3年后,泽培却萌发了回乡的想法:“虽然我能挣这么多钱,但乡亲们还是一贫如洗。我想回去教他们木刻,大家一起致富。”

40年前,波罗乡交通闭塞,几乎与世隔绝,人背马驮是主要运输方式。返乡前,泽培把手头的积蓄都买成了卡垫、米面、衣服等,费了很大的劲才带回村。

回到波罗不久,泽培就收了12位村民做徒弟。“来我家学木刻,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不收学费,倒贴食物,初心是传承木刻艺术。”

在泽培的带动下,学木刻的人越来越多,历史悠久的“木刻之乡”重焕生机。

白卓村的白玛加村一家6口人,年收入只有一万元左右, 2016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白玛加村放下皮鞭和锄头,师从泽培学习木刻。3年后,白玛加村的木刻技艺已非常娴熟,一个月能刻出7张板子,收入5000多元。全家现在吃、穿、用都变好了,还买了十几万元的车子。

“能把这项传统艺术传承下来很不容易。现在不少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项技艺,贫困户也能依靠木刻脱贫致富,我感到很自豪。”泽培说。

2018年,泽培荣获“波罗古泽刻版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在政府扶贫资金的支持下,波罗乡建起了占地约1400平方米的木刻基地,并成立了“江达县波罗乡木松民族手工艺有限公司”。“波罗木刻”实行公司化经营,还带动了29名当地贫困户就业。

从木刻基地厂房出来,泽培带记者来到他的家里,迫不及待地从柜子里翻出了“传家之宝”——一块长约30厘米、宽约15厘米、木色泛黑的“六字箴言”板。

“这个板子已经有300年的历史了,是波罗木刻创始人——贡拉洛杰大师亲手刻制的。”泽培满怀期待地说,“我希望波罗木刻也能像这块板子一样,永远传承下去,历久弥新。”

多家冬奥会服务保障企业将亮相本届服贸会冬季运动专题展 广西统筹逾5亿元支持开展消费扶贫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