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走向胜利——决战决胜乡村述说|快乐瑶村
来源:湖南日报
半坡苗,高山瑶。
在海拔800多米的扎龙山顶部,有一个美丽的瑶村——辰溪县仙人湾瑶族乡溪台村。精准扶贫的东风吹上山巅后,勤劳的瑶乡群众把自己的日子过得活色生香。
8月5日中午,天高云淡,烈日当空。溪台村的高海拔,消解了炎夏的高温。
在山顶一户院落中,瑶族大姐吕半斤在自来水龙头下洗菜,厨房中茶油做的红烧鹅香气浓郁,令人垂涎。房前屋后,郁郁葱葱的油茶树上,红褐色的油茶果缀满枝头。
溪台村有油茶林近1.2万亩,人均7亩。要致富,先修路。随着13.6公里通村进组公路拉通,油茶林真正成为了瑶乡群众的“绿色银行”。
“以前家里打下茶油,要挑到山下去卖,价钱还卖不好。”吕半斤说,近几年,村里请来专家传授油茶培管技术,组织进行油茶林低改,还帮忙联系商家,保价收购。关键是上山的路通了,装货的大车上得来。
每年初冬,溪台村家家户户榨茶油。山外客商循着油香,开着货车来村里收购。“我每年都要从‘绿色银行’里,‘取’出近2万元。”吕半斤开心地说。
溪台村离辰溪县城70公里,是全县海拔最高的村子之一,也是全县贫困人口最多的村。瑶族群众占当地人口30%以上。
山高路远,行路难,电路也难。溪台村人曾有“三怕”,怕刮大风、怕下雪、怕打雷。一到这种时候就停电,赶上寒冬腊月大雪封山,电一停就是十天半月。
如今,全村电路升级改造完成,家家用上放心电。在吕半斤簇新的木房中,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热水器、宽带等一应俱全。“我们这里地势高,唯一不需要的是空调。”吕半斤感慨地说,几年前,她家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呢。
路通产业兴,兴旺的不仅是油茶业,还有养殖业。
在村里一处向阳坡地,一阵“吧嗒吧嗒”猪抢食的声音从圈舍中传来。易地扶贫搬迁户彭祖成在投放饲料,细密的汗珠顺着额头淌下。180余头肥猪在欢快进食。
“现在水、电、路全部进了猪场。一个电话,饲料随时运得进,生猪随时运得出。”彭祖成一脸喜悦地说,去年卖了48头猪,纯赚12万多元。今年这批猪,再有2个月也要出栏。
大山上的瑶乡青年,心里向往着山外的世界,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打拼。坚守在家的,多是上了年纪的人。自从公路上山,产业跟着上了山。守在家里的村民,有了施展拳脚的地方。
夕阳西下,68岁的瑶胞刘光清腰间挂着柴刀,迈着轻快的步子往家里走。他刚从村里100亩艾草基地割艾回来。
“上了年纪,去山外头难找到事做。村里有高山葡萄、艾草、魔芋、油茶等基地,有做不完的事。”刘光清说,他在村里产业基地做工,一个工100多元,一年做工200多个。
吃罢晚饭,村里的路灯亮起。几位村民沿着硬化了的入户田埂路,来到刘光清家院坝中,吵吵着要听他打渔鼓。
刘光清欣然应允,“现在有吃有穿,打渔鼓的心情都不一样了。”
山风徐来,凉爽宜人。刘光清浑厚的歌声回荡在扎龙山巅:“打起渔鼓唱起歌,如今生活乐呵呵……”
记者手记
“瓶颈”打通幸福来
溪台村瑶乡先民筚路蓝缕,战天斗地,同高山上恶劣的生存环境抗争,孕育了勤劳勇敢的品质。
在溪台村,几乎看不到闲人,也看不到荒地。就连上了年岁的老婆婆,也要养群鸡鸭,在房前屋后种点玉米等。
溪台人虽然勤劳,却始终难以与富裕结缘。海拔800多米的高山,村口出山狭窄的土路,成了制约村民致富的“瓶颈”。溪台村曾是辰溪县公认的最偏僻、最落后、最贫穷的村子之一。
是精准扶贫给溪台村带来新生活。如今,公路通村进组达户,“瓶颈”被打通,溪台村与山外世界的距离近了。从村里到怀化市区,只有40多分钟车程,比去辰溪县城还要快。
溪台,在当地话语中,有溪水源头之意。高山之巅,源头活水汩汩流淌,瑶乡群众奋斗的豪情被激发出来,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自己的幸福。
越奋斗,越幸福。瑶胞刘光清对记者说:“不能光靠国家,国家已经帮了一大把,自己的事还是要自己做。”
(文/李夏涛王铭俊杨晓刘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