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启动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最快明年投入使用

日期:08-05
新冠肺炎

原标题:多地启动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最快明年投入使用

中央高位推动,各地积极布局,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正在全国范围紧锣密鼓开建。

今年5月9日,国家发改委、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部门联合印发《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下称《方案》),支持每个省改造升级1所至3所重大疫情救治基地。

此后,全国范围内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按下启动键。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湖北、江西、河北、广东、四川、海南、安徽、河南等多省发文,布局谋划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

截至目前,湖北、江西、河北等多个救治基地陆续获批并开建。记者注意到,在已给出明确“时间表”的省份,救治基地最快或将于明年投入使用。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吴明认为,重大疫情救治基地能够在疫情发生时快速反应,包括快速发现疫情,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疫情发展;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救治,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多个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获批

早在今年5月20日,距离《方案》印发仅仅11天后,湖北省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就已启动建设。

湖北省重大疫情救治基地设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光谷分院,将新建一栋地上14层、地下2层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大楼,其按传染病救治要求设计800张床位。

步入7月,多个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项目密集通过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审批。

记者注意到,与湖北选择新建基地不同,目前已获批的救治基地多数在综合实力强,特别是感染性疾病、呼吸、重症等专科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医院基础上,改造升级而来。

比如,江西省、广东省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将分别落户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象湖院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合肥、阜阳、芜湖3个省级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获批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项目,入选数量居全国前列。

这也符合《方案》的要求。《方案》提到,各地要选择具备一定基础的现有医疗机构进行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设施。

亦有部分省份将采取新建的方式建设重大疫情救治基地。

比如,今年7月中旬,海南省公共卫生医疗救治能力建设方案“出炉”,提出在海口、三亚分别新建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和三亚市传染病医院,作为重大疫情救治基地。

而河南省重大疫情救治基地项目分别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两个院区进行建设,两个院区将分别新建一座独立的公共卫生楼,设置发热门诊、ICU病房等。

病房改建实现“平战结合”

未来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将在重大疫情来临时,实现病房功能的转换,具备接收传染病人特别是重症病人的能力。

今年6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下称“广中医一附院”)获批建设国家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广中医一附院副院长林丽珠介绍,医院将按照“平战结合”原则建设,平时为市民提供日常诊疗服务,一旦发生重大疫情,就能迅速变身,集中收治传染病患者,最大限度减轻疫情对其他医院诊疗服务的冲击。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院长王行环介绍,建成后,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运行,平时是为市民提供诊疗服务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一部分床位作为传染病区使用,一部分作为普通病区使用;重大疫情发生时,能迅速开展传染病集中救治。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院长程树杰介绍,按照“平战结合”要求,基地将设置240张重症监护病床和一定数量的负压病房和负压手术室,同时还将配置心肺复苏、呼吸机、体外肺膜氧合(ECMO)等必要的医疗设备。基地平时将用于普通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遇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快速切换至战时防控救治状态,实现对重症的集中救治。

平时、战时两种模式如何转换?改建病房是第一步。

按照《方案》要求,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应建设可转换病区,疫情发生时能达到“三区两通道”防护要求,迅速扩展成负压病房。同时,储备一定数量的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ECMO)、负压担架、负压救护车等患者救治、监护、转运必要设备,“平时”满足医院正常使用需求,“战时”服从国家统一调度。

所谓“三区两通道”,“三区”指的是污染区和缓冲区、清洁区,“两通道”指的是专用医护通道和患者通道。今年疫情发生后,不少非传染病医院临时接收新冠肺炎患者,首要任务就是对病区进行“三区两通道”改造,将隔离病房污染区和医院普通区域隔开,以符合接收传染病患者的条件,防止医院内发生交叉感染。

林丽珠介绍,广中医一附院将按照重大疫情传染病隔离要求设计“三区两通道”。

重点加强重症床位及应急物资储备

不仅如此,重症监护病区(ICU)床位也将增加。

今年疫情初期,新冠肺炎患者数量激增,武汉多家医院ICU病房曾“一床难求”,重症、危重症患者一度无法及时收治。

按照《方案》,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内容之一是加强重症监护病区(ICU)建设,原则上按照医院编制床位的10%-15%(或不少于200张)设置重症监护病床,设置一定数量负压病房和负压手术室,按不同规模和功能配置心肺复苏、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必要的医疗设备。

以广中医一附院为例,林丽珠介绍,医院独立成栋的6号楼将用于收治轻症患者。而5号楼部分楼层将改建成平战结合的ICU病房,设置200张重症监护病床,在重大疫情发生后,收治重症患者的能力将大大提升。

实验室检测并确诊,对治疗和快速发现未知新发传染病至关重要。《方案》要求,重大疫情救治基地要整合医院现有资源,建设达到生物安全二级或三级水平的实验室、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验室、传染病解剖室等。

比如,作为江西省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象湖院区将建设江西省首个P3实验室,实验室可以及时、快速甄别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新发未知传染性病原体。

林丽珠说,尽管医院目前拥有生物安全等级为二级的P2实验室,但远远不能满足重大疫情的救治需求,需进一步完善建设,提升检测能力。

重大疫情救治基地还将储备一定数量的应急救治物资储备。

《方案》要求,基地储备的应急救治物资“平时”满足医院正常使用需求,“战时”服从国家统一调度。同时,科学确定储备规模和设备品类,提升有效抵御第一波需求冲击的能力,为后续生产供应赢得宝贵时间。

记者注意到,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曾公布一份《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应急救治物资参考储备清单》。按照清单,应急物资包括重症患者救治、普通患者监护、方舱医院设备等方面物资。

清单不仅对储备物资类别作出规定,对具体配备数量也提出了要求。例如,100台呼吸机、200台监护仪、3台ECMO、1台CT等用于患者救治的医疗物资,以及1台多重呼吸道病原体快速核酸检测系统等病毒检测设备。

每个基地最高可获中央补助1亿元

救治基地病区改造、购置医疗设备,甚或新建大楼,资金从何而来?

7月28日,国家发改委社会司司长欧晓理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透露,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公共卫生相关项目建设的投资总量是去年的两倍,用于支持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等公共卫生领域的建设。

记者注意到,今年7月14日,国家发改委曾下发《关于优化调整2020年度卫生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建议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2020年度卫生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用于支持县级医院救治能力、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两方面项目建设。

各地补助标准不一。根据上述通知,中央预算内投资原则上按照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不超过总投资的30%、60%和80%的比例进行补助,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项目原则上每个项目中央投资补助最高不超过1亿元。

目前,部分资金已拨付到位。据媒体报道,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3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安徽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等3个重大疫情基地项目建设。

记者注意到,不少省份已给出明确“时间表”。其中,湖北省重大疫情救治基地预计今年开工,三年内建设完毕。河北省重大疫情救治基地选址已经完成,预计2023年投入使用。广中医一附院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项目已进入招标环节,计划于明年年底建成。

江西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伟介绍,根据规划,江西省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将于今年8月开始建设,明年即可投入使用。

新京报记者许雯

编辑陈思校对李铭

海欣食品:疫情加快速冻行业洗牌,中高端产品空间大 长江中下游江段将陆续退出警戒水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