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改了两个字,政治局会议重申这个重大判断,意味着什么?
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央审时度势提出的重大战略判断。从全国两会前后提出“逐步形成”,到最近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形成”,表述变化之间,折射出一种特殊的紧迫感。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加大力度推进复工复产,乘势而上延续二季度以来的向好势头,率先跑出并巩固“加速度”,是应对冲击的不二选择。而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多的情况下,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充分用足中国市场规模大、韧性强的优势,千方百计促进国内市场需求持续升级和供给能力不断提升,无疑是应对变局、提升内功的关键所在。
与此同时,寻找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仍要放眼全球——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多次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换言之,不仅对外开放这个大势不能也不会改变,还要通过更大力度、更高水平、更具效能的开放,促进两个循环的相互促进、双向发力。
打造两个“循环”,都有窗口期,当然都需要争分夺秒、不等不靠。对上海而言,要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体现中心城市的战略功能,同样需要特殊的紧迫感,并始终在“双向发力”中做文章。
双向发力,需要扬长补短。上海经济外向度一直很高,这两年对外部环境冲击的感受度也相对显著。要适应“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格局,无疑需要在许多方面调整重心、优化策略。
要当好国内大循环中的“中心节点”,一方面要更好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特别是针对重点开展补链、固链、强链,并在供需两端同时发力,扩大有效投资、刺激消费升级,进而促进供给和需求两端的相互提升;一方面要更充分发挥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优势,进一步做大面向全国市场的服务平台、做强服务功能,特别是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机遇,更好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相互取长补短,用长三角乃至东部地区高质量的“小循环”“中循环”,带动更广区域的大循环。
而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上海应当有坚定的信心和定力,在外部环境不利的情况下将“开放”的优势做得更足。要主动发挥对外开放最前沿、全球最大贸易口岸的优势,努力争取更大力度的改革措施,更大力度吸引、配置全球资源,成为外资进入国内市场的便捷通道、国内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重要跳板;也要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能量交换中,更好地搭建平台、提供通道、编织网络,并推动国内外规则的相互衔接。
在此过程中,我们的眼光需要放得更宽,特别是在一些过去相对薄弱和“冷门”的环节,和相对着墨较少的新兴市场、内地市场等方面加大布局谋划,通过不断拓宽市场、打开扇面来增加机遇、汲取动力、增强抗风险能力。
责任编辑:范斯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