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峡工程没帮上忙?事实正好相反
6月以来,长江流域频繁、持续的强降雨天气,给湖北、重庆、江西等地带来了洪涝灾害。作为长江流域的关键性水利工程,三峡工程在防御洪水方面的作用再次成为关注焦点。然而,竟有观点认为三峡工程泄洪“帮了倒忙”。事实恰恰相反,三峡工程是长江流域风险可控的关键因素。
今年主汛期以来,长江流域共发生9次明显降雨过程,而且雨区重叠度高、降雨基本无间歇。从降雨量来看,今年降雨量较常年偏多四成,其中长江中下游较常年偏多六成。尤其是7月上旬,暴雨频频,长江中下游旬降雨量较同期均值偏多1.6倍,鄱阳湖水系旬降雨量较同期均值偏多3.1倍,其中鄱阳湖区较同期偏多4.3倍。
受集中强降雨影响,7月2日,长江上游干流、乌江、三峡区间、洞庭湖水系发生明显涨水过程,三峡入库流量快速上涨,当日10时,三峡水库迎来了2020年长江第1号洪水,14时洪水峰值达5.3万立方米/秒。
与此同时,长江流域多处河流及湖泊水文站点水位持续上升,长江干流监利至江阴段、洞庭湖湖区、鄱阳湖湖区等地水位已超防洪警戒水位,部分湖泊、堤坝超保证水位,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十分严峻。
面对中下游严峻的防汛压力,三峡水库不泄洪行不行?这得从三峡拦洪蓄水,以空间换时间保安全的基本“规则”说起:拦洪、削峰、错峰要平稳有序地交替进行,而不是始终将洪水滞留在水库里。
三峡水库汛期的防洪库容有221.5亿立方米,主要通过3种方式发挥防洪作用:一是拦洪,即拦蓄超过中下游河道安全泄量的洪水,确保三峡工程以下的长江河道行洪安全;二是削峰,在下游防汛形势紧张时,削减上游来的大洪峰,减少水库出库流量,缓解下游的防洪压力;三是错峰,防止上下游洪峰遭遇,加重下游的防洪压力。一旦下游防汛形势好转,需抓住有利时机,加大出库流量,降低水库水位以腾出库容。
发挥防洪作用的前提是确保自身的安全。每年汛期,长江上游都会来多次洪峰,所形成的洪水总量大大超过三峡的防洪库容。为了随时能迎接新一轮洪水,三峡不能一次性蓄水到过高水位,更不可能一次把水库蓄满。三峡大坝不仅要把来势汹涌的天然洪峰削减下来,在泄洪时间、泄多少水量的把握上,也一定是在确保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有安全余量的前提下进行。
比如,在应对2020年长江第1号洪水发生发展时,三峡水库连“踩”5次“刹车”,下泄流量从3.5万立方米/秒降至1.9万立方米/秒,最大削峰率为34%;在前不久发生的2020年长江第2号洪水现峰时,最大削峰率为46%。截至目前,今年入汛以来三峡水库已成功应对5场次洪水,总拦蓄水量达146亿立方米,相当于“兜”住了3.3个太湖的水量。
所以说,三峡水库泄洪是科学有序的。正是通过这样持续削减洪峰、调节洪水从三峡出库的过程,有效减小了长江中下游水位上涨的速度与幅度,缓解了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洪压力。
值得关注的是,经过多年建设,长江流域基本形成了以堤防为基础、三峡水库为骨干,其他干支流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整治等工程措施与防洪非工程措施相配套的综合防洪体系。目前,长江上中游水库还有防洪库容211亿立方米,上中游水库群联合运用后,中下游仍有325亿立方米超额洪量需运用其他工程措施合理安排,目前看来长江流域防洪风险基本处于可控状态。
不过,在防汛抗洪过程中,以三峡工程为代表的骨干型水利工程只是长江防洪系统的一部分,并不是万能的。如何发挥水库、堤防、洲滩民垸行蓄洪作用,尽量降低三峡水库水位和中下游控制站水位是当前防汛工作的难点。
截至目前,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的洪水小于1998年,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放松警惕。根据最新水文气象预报,受新一轮强降水影响,长江上游三峡水库入库流量将增加,长江中下游将维持高水位。结合目前已发生的汛情及后期预测分析,初步判断,长江流域的汛情仍可能进一步发展,未来防洪形势依然严峻,需要高度重视流域汛情的实时变化,加强汛情的滚动预报预警,进一步强化流域防洪工程和非工程防御措施综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