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余座古桥受损 国家文物局详解汛期如何抢救文物

日期:07-18
江西安徽

原标题:70余座古桥受损国家文物局详解汛期如何抢救文物

新京报讯(记者倪伟)800岁彩虹桥、500岁镇海桥、400岁乐成桥,尽数垮塌。今年南方进入汛期以来,全国已有70余座文物桥梁受损,总计5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受到损失,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7处。

70余座古桥受损 国家文物局详解汛期如何抢救文物

7月8日,江西婺源县清华镇800多年历史彩虹桥东端引桥至二号桥墩之间的桥面(两廊一亭)被冲毁。图/江西婺源旅游景区

“今年汛期受损文物范围广、数量多、损失大,是近年来汛期文物受损最为严重的一年。”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表示,尤其是长江流域,江西和安徽两省共计超300处文物受损。

宋新潮认为,文物在洪水中受灾严重的原因,与其历史久远、结构脆弱有关,也暴露出我国文物保护中文物防灾技术研究和能力不足。

据悉,国家文物局已向文物受灾严重的省份拨付文物应急抢险资金350万元,后续将根据各地文物受损情况,在灾后文物修缮修复经费和技术上给予重点指导和支持。

文物受损的地区,也陆续启动了文物抢险和修缮筹备工作,镇海桥维修项目计划书已上报,并聘请专业队伍适时对原构件组织打捞,尽最大可能收存原有建筑材料。江西婺源县发布“寻木启事”,寻找被洪水冲走的原木构建。

汛期以来5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受损,包括70余座桥梁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主汛期,受强降雨影响,多地发生了严重的洪涝或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部分文物、博物馆单位受损严重。

据统计,截至7月16日,江西、安徽、湖南、四川、广西、湖北、重庆、广东、福建、贵州、浙江等11省份有5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因洪灾不同程度受到损失,涉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7处。

宋新潮表示,今年汛期受损文物范围广、数量多、损失大,是近年来汛期文物受损最为严重的一年。长江流域省份文物受损情况较为严重,其中江西160处,安徽144处,湖南62处,四川41处,广西35处,湖北31处。

受损文物中,古桥梁被冲毁、古城墙坍塌和文物建筑房屋垮塌较为严重。11个省份中共有70余座桥梁受损,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黄山屯溪镇海桥、四川阿坝红军长征遗迹达维会师桥和江西婺源清华彩虹桥等被冲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北襄阳城墙发生局部坍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西桂林李宗仁故居、湖北十堰武当山建筑群五龙宫龙虎殿,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湖南娄底朱家大院等发生房屋垮塌。目前,一些省份汛情仍在继续,文物防汛安全形势非常严峻。

70余座古桥受损 国家文物局详解汛期如何抢救文物

安徽黄山屯溪镇海桥垮塌后,石构件散落在水中。图/黄山市山越应急救援中心

汛期以来,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文物防汛救灾工作,密切关注各地汛情,向相关省份发出电话预警,印发关于加强汛期文物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周密组织防灾减灾工作,妥善做好受损文物后续保护工作,搜集、保存好文物构件或者部件,组织文物修缮、修复,将文物损失降到最低。国家文物局已向文物受灾严重的四川、湖北、广西、安徽、江西、湖南、重庆等省份,拨付文物应急抢险资金350万元。

按照国家文物局要求,各地文物部门成立防汛抢险应急组织,启动汛期文物安全应急机制,全力组织开展防灾减灾和受损文物善后保护工作。国家文物局将根据各地文物受损情况,在灾后文物修缮修复经费和技术上给予重点指导和支持。

年代久、木结构等原因导致文物受洪涝危害大

根据每年的统计,文物受损最重要的起因是人为导致的电气火灾,但今年洪涝灾害对文物安全影响尤其大。洪涝为何对文物有如此大的破坏力?

宋新潮表示,洪涝等自然地质灾害历来是危害文物安全的重要因素,古老的文物建筑在严重的自然地质灾害面前显得尤为脆弱。

一方面,文物本身防灾抗灾能力弱,古桥梁、古城墙、古民居等文物建筑年代悠远,千百年受自然环境侵蚀和人为活动影响,抵御自然地质灾害能力弱。历史上许多文物建筑毁于灾害,或者历经数次灾后重建,比如在此次洪灾中被冲毁的安徽黄山屯溪镇海桥,历史上曾多次因洪灾受损重修重建。

同时,我国文物建筑多为木构架结构,主要建筑材料为木材、砖瓦等,尤其一些革命旧址,多为祠堂、民居建筑,建筑等级不高,容易在自然地质灾害中受损。

另一方面,极端天气增大了文物安全压力,文物分布区域复杂,许多位于山区、河流、湖泊、沟谷区域,受自然地质灾害影响较大。今年入汛以来,南方多省份持续强降雨,江河水位偏高,一些上游水库泄洪排涝,河流中往往裹挟大量泥沙、杂木等,大流量、高流速洪水堵塞、冲击、冲毁古桥,洪水长时间浸泡、淤埋古建筑,致使文物受损严重。

70余座古桥受损 国家文物局详解汛期如何抢救文物

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嘉善县窑墩受损。图/国家文物局

暴露文物防灾技术能力不足,文物本身防灾功能未有效发挥

宋新潮说,从目前研究状况来看,防灾减灾技术研究也存在不足。

我国文物、建筑学界对文物建筑的保护研究集中在建筑格局、形制、结构等方面,对文物自身具有的防灾抗灾功能作用关注不够,未能形成系统的文物防灾理念和技术体系。文物修缮中防灾减灾措施也缺少针对性指导,许多文物自身的防灾抗灾功能尚未很好发挥。

其实,我国不少文物建筑,本身就有防灾功能。

例如,故宫科学的排水系统使其600余年始终未遭水害,都江堰本身即是分水排沙泄洪水利工程,安徽寿县古城城墙石堤岸、涵洞、月坝等系统设计构成了完善的城市防洪体系,赣州古城“福寿沟”是宋代城市排水系统等,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防汛抗灾作用。

宋新潮指出,要发挥文物自身防灾功能,组织开展专项系统研究,深入挖掘一些古城、古村落和古建筑等本身具有的独特防灾体系和抗灾功能,充分发挥其在现代城乡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我国防灾减灾整体能力也不强。一些地方文物防灾减灾工作未得到应有重视,文物防灾减灾尚未作为重要和专项内容纳入地方自然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体系当中。

宋新潮还强调,各地基层文物部门和文物保护管理机构队伍建设薄弱,人员力量普遍不足,防灾减灾物资装备保障不够,缺乏有效抢险救灾专业力量,面对重大自然地质灾害,文物应急处置和抢险救灾工作就显得力不从心。

国家文物局督导各地将文物纳入防灾减灾体系,财政设立文物防灾减灾专项经费

宋新潮表示,文物珍贵脆弱、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产权复杂,防灾减灾工作既是系统工程也是专业工作,需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协调配合、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首先要督导各地将文物防灾减灾作为重要内容,纳入防灾减灾体系。在重大自然地质灾害中,将文物作为国家和人民重要财产,统一协调实施抢险救灾。强化部门间协同配合,加强多灾种综合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等,提升文物防灾减灾整体能力。

其次要加强防灾减灾研究,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灾害风险,有针对性开展文物防灾减灾技术措施研究,形成系统科学体系,为各地文物防灾减灾提供科学指导。加大投入,中央和各级政府财政设立文物防灾减灾专项经费,增强文物抗灾能力和抢险救灾保障。同时要完善文物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完善文物灾害险情监测预警、风险评估研判、灾情防范、受灾处置、信息报告、灾后修缮修复等一系列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

宋新潮强调,在文物修缮中,也要考虑防灾问题,将建筑加固、防震、防渗、泄洪等文物防灾抗灾措施,作为文物修缮内容予以同步考虑、同步设计、同步实施。

■盘点

损毁的文物后续有何计划?

镇海桥维修计划已上报,彩虹桥征集原木构建

7月7日9点35分左右,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镇海桥一处桥墩水毁,其后,桥面被冲毁,桥墩受损严重。7月7日、8日,安徽省文物局主要负责人古桥梁专家、古建专家等赶赴现场察看。

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于7月13日通报称,7月10日维修项目计划书已报省文物局,力争以最快速度报国家文物局审批,并聘请专业队伍适时对原构件组织打捞,尽最大可能收存原有建筑材料。除镇海桥外,这次洪灾导致黄山市多处古村落、古建筑不同程度受损,该市按照国家和省文物局的要求,全面排查、加强维护。

7月8日下午,江西婺源县大鄣山乡、清华镇一带河水猛涨,清华镇800多年历史的廊桥——彩虹桥桥面被洪水淹没超1米。受洪水巨大冲击,彩虹桥东端引桥至二号桥墩之间的桥面(两廊一亭)被冲毁,其余桥体基本完好,淹没在洪水中的“燕嘴分水”桥墩依旧无恙。婺源彩虹桥建于南宋,是全国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设计最为科学的一座古廊桥。

其后,婺源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发布“寻木启事”,称婺源将组织专家会商,立即着手彩虹桥的修复工作,为此全网寻找被洪水冲走的原木构建,捡到并归还的市民或游客将授予“彩虹之友”荣誉称号,并终身享受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景区免门票待遇。

6月20日上午,襄阳城墙东门向南约150米发生长度十余米垮塌。由于长期受雨水侵蚀渗透,此次城墙东段中部墙体局部垮塌,随即开展抢险保护。

70余座古桥受损 国家文物局详解汛期如何抢救文物

7月6日,安徽旌德乐成桥被洪水冲毁。图片来自网络

7月6日13时,安徽省旌德县明代乐成桥被洪水冲塌。乐成桥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宣城境内现存最大的古桥,也是皖南第二大石拱桥,2004年被确定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发布通告称,未经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打捞、翻动、转移乐成桥石构件。

新京报记者倪伟

编辑刘梦婕校对吴兴发

重庆进口冻虾部分包装呈阳性,虾体及有关接触人员未发现阳性 北京市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好于预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