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二季度增速“转正”无悬念,专家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将正增长
2020年已然过半,中国经济半年报明天即将公布。从这几天陆续公布的一些指标数据看,进出口增速双双“转正”,中国制造业PMI指数连续4个月位于荣枯线之上,港口货物吞吐量连续3个月实现正增长,6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增长6.1%,粗钢产量、挖掘机销量、快递业务量等一系列高频数据也持续向好,坐实了中国经济供需两旺、快速复苏的基本面。
现在,我们几乎天天看到和感受到这些场景了:商超、餐饮客流回升,直播购物、名人带货逆势火爆,地摊经济、夜经济开张吸睛,快递小哥满街奔跑,大都市道路又开始拥堵,商务楼宇又聚合人气,加班晚归的年轻人又多了起来……这些,无声表述着中国经济和社会正在走向正常有序的发展。
近些天,在京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在不同场合都表达出同样的判断:疫情的确让中国经济在一季度遭遇很大创伤,降幅很大,但随着“六稳”“六保”相关政策的落实,二季度经济增速“转正”基本没有悬念。而下半年的中国经济将步入常态化增长,全年经济有望实现正增长。
经济恢复性增长基础有待筑牢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国经济的季度增速可能呈现“深V型”的态势,即今年一季度较大幅度下跌、二季度转正、下半年步入常态化增长,明年上半年将出现中高速增长。当前,国外疫情蔓延势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受其影响,世界经济可能呈现艰难的“W型”复苏态势。从国际经济循环角度看,二季度WTO货物贸易晴雨表指数为87.6,为历史新低。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今年二季度全球商品贸易额将比一季度下降26.9%。由于疫情对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形成巨大破坏,加上“逆全球化”潮流和一些国家推进“去中国化”,深度融入实际经济的中国产业链和供应链,在全球的地位正面临较大挑战,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经济增长基础有待进一步筑牢。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韩保江说,从一些先行指标看,中国经济初步实现了恢复性增长,二季度肯定能实现正增长,但因一季度降幅较大,上半年可能仍是负增长。下半年,中国经济回升势头不会弱于上半年,如果经济继续保持现在的发展势头,预计全年经济能够实现3%左右的正增长。
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经济学家周景彤说,二季度中国GDP增速将转正。展望下半年,如果全球疫情出现向好的拐点,那么中国经济可能会延续二季度恢复态势,经济增速将逐季提升。为了落实“六保”任务,人民银行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主动下调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创造直达实体经济的政策工具。下一步,货币政策总体趋松的方向不会改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2020年全球GDP将会收缩4.9%,而4月份作出的预测为下降3%。IMF还预测,中国是唯一将在2020年能保持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增长率或为1.0%,此前预测为1.2%。
很需要财政和金融政策积极扶持
那么,下半年经济能否延续二季度的复苏势头?如何全面准确把握当前经济形势、精心谋划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专家学者们也给出了看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平说,中国上半年从抗击疫情阶段转向防控疫情与恢复生产的平衡阶段,整体经济仍然是负增长,价格也在走低,需求和供给仍在恢复中,未来防控疫情依然任重道远,保持底线思维是正确的战略选择。当前政府再次延长了税收、社保减免、对更多失业人群发放失业救济金等,以及继续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便利,有助于全年经济和就业形势的稳定和恢复。未来疫情如何演进,特别是各国逐步开放后如何平衡疫情防控与恢复生产,仍然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因此,2020年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是重要的。今年经济走弱情况下,很需要中国财政和金融政策的积极扶持,政府已经提及的金融降息、降准、让利等政策措施,要继续落实。要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等社会基础设施、城市给水排水和环保等城市基础建设、以及5G和数据等新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推动政府投资上台阶,用好一万亿特别国债,更需要财政与货币相互配合,为支持和复苏经济提供更大的支持力度。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晓光说,中国二季度稳住了经济基本盘,下半年,在宏观政策全面发力、新改革红利加速释放、市场情绪有效改善、微观主体行为积极调整的共同作用下,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有望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速有望出现强劲反弹。经济政策的核心也应从行政救助和保生存阶段,转向全面提高企业市场订单和需求阶段,通过各类政策扶持和刺激,加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扩张,促进供需平衡,恢复市场大循环。
黄群慧说,在国内经济循环加速恢复、国际经济循环面临挑战的形势下,必须坚持“短期纾困与长期创新相结合”的政策思路。短期看,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前提下,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着力稳企业保就业,狠抓各项政策举措的落实落地。长期看,必须思考如何在中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效率与安全之间寻求平衡,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生态和深化市场化改革,尤其是落实要素市场化体制机制改革政策。
韩保江说,要让好政策有好效果,最根本的是要分门别类,提高政策“精准度”。对于需要政策支持且对就业贡献大的中小微企业,包括私营企业,都要增加支持力度。要制定新政策,增强居民的“消费力”、多种经济成分的“投资力”和科研人员的“创新力”。
有经济增长才会增加就业机会
今年我国就业形势压力较大,受疫情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招聘用工需求下降,一些小微企业吸纳就业受到一定影响。1—5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460万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少增137万人。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874万,创历史新高。另外,6月份制造业PMI供需两端改善,制造业从业人员数据却回落0.3个百分点至49.1%,表明经济面的改变并未带来就业情况的改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大中型企业经营状况在改善,而贡献城镇就业岗位的小企业还不理。二是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得到改善,而劳动密集型行业有待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80后青年农民工超过农民工群体总量一半,他们大多数是以外出务工为最主要收入来源,受疫情影响,他们中的一些人失去工作岗位和收入,家庭生活面临较大经济压力。
7月13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强调力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进一步推动缓解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推动“两新一重”等项目建设,以有效投资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和增加就业等。可见,保就业,依然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15日上午的国常会部署深入推进“双创”、增强发展动能,带动扩大就业。并要求用好地方政府债券,推动重大项目建设,促进扩内需、惠民生。
多位专家指出,中国今年不设具体的经济增速目标,不等于没有发展目标,更不是不追求GDP的正增长。相反,未来的经济正增长,需要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中,中国明确提出“六稳”“六保”,就是要从稳就业、保民生、保市场经济主体等各方面经济指标来达到经济恢复。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说,要想从根本上救助低收入群体、解决失业问题,关键还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硬道理,有了经济增长,才会增加就业机会,居民收入才会增加,消费也会随之增长,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没有经济增长,无法解决失业问题和纾困困难群体。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国目前的实际失业情况比往年严重,在复工复产基本实现之后,还有一段时间依然存在如何救助失业人群的问题。所以,要尽快让现有整套社保体系运转起来,尽可能完全地覆盖失业群体,减轻城镇失业者和被迫滞留在家的农民工的困难。对参保的城镇失业人群支付失业保险,对参保且未失业、但收入因疫情受到严重影响的企业员工要提供补贴,要通过低保系统为失业人群纾困,通过失业保险系统为未参保城镇失业人口和企业纾困。他还建议,对于返城但流落街头的农民工,要利用现有救助机制或拨出专款助其返乡或进行其他安置。可以利用精准扶贫的渠道,救助由于失去工作而陷入困难的在农村的群体。
栏目主编:樊江洪
文字编辑:樊江洪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曹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