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荆州农户边抗洪边自救:水泵日夜排水补种晚稻保产
新京报讯(记者张羽)自今年6月8日进入梅雨季节以来,湖北省荆州市先后已发生6轮强降水。截至7月12日统计,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28.6万亩,其中绝收面积58.3万亩。当地水稻种植户对记者表示,对于水位已超过秧苗高度的区域,已经准备进行晚稻育秧,以弥补损失。
水位上升水稻出现倒伏。受访者供图
低洼地水稻被淹考虑补种晚稻
荆州市公安县章庄铺镇位于湖北、湖南两省交界。董黎明在镇上与合作社成员共同经营着8300余亩土地种植。当下季节,正值水稻秧苗分蘖时节。但由于梅雨季节以来连续的强降雨天气,秧苗生长受到了极大影响。
由于种植面积较大,董黎明告诉记者,部分低洼地带种植的水稻已全被水淹没,如果水不能及时退走,这部分水稻可能会面临绝收。
“深一点的地方,水位高度差不多有60公分,人踩下去,水到膝盖,秧苗肯定是被淹了。”董黎明表示。发生这种情况的水稻,大约有300到400亩。一些地势较高的水稻,虽然免于被淹,但持续的降雨天气与低温,对这些水稻的生长并不利。
据董黎明介绍,今年的水稻插秧季从5月下旬便已经开始。其中,最晚的一批水稻今年6月10日正式下田,而持续降雨正是从插秧结束后不久开始的。他回忆,插秧工作结束后的一个月里,只有5天没有下雨。
航拍受灾农田。受访者供图
“大约是15号前后开始出现降雨。秧苗下田后开始分蘖,这个时候需要高温天气,温度至少要30℃以上。但因为最近的降雨多而且频繁,光照时间太少,温度上不来,秧苗的分蘖效果会受到影响。”
根据董黎明所在合作社的种植计划,本季水稻预计在9月收获,一年一季种植。但考虑目前部分低洼地区水稻被淹的问题,他已经将晚稻补种计划提上日程。
“目前低洼地带的水没有地方排,附近的湖、渠里水位也很高,排水并不管用。等到水退了之后,看晚稻还能不能种下,目前已经开始做种子育秧工作了。”董黎明表示。
7台水泵连续抽了7天水
往章庄铺镇向北约65公里,在埠河镇经营家庭农场的郑群星近来一直忙于进行田地抽水工作。与县内其他地区相比,郑群星的农场所受影响算是小的,因为这里的种植地所在位置是公安县内地势最高的区域,内涝情况并不算严重。
一季小麦、一季大豆,郑群星所经营的1600亩田地每年都保持着这样的种植规律。梅雨季节正值大豆开花,近期由于连续降雨,郑群星的家庭农场也出现了内涝。虽然水位高度仅有10公分左右,但对大豆生长也十分致命。
“大豆泡湿的话很难开花,就算开了的话,后续不能结荚,就不能继续生长,产量会受到一定影响。”郑群星表示。
郑群星告诉记者,通过连日抽排水后,种植损失目前看来已属于可控范围。
一直运转的抽水水泵。受访者供图
“雇了7个人,从6号开始开始到今天,7台水泵一直在排水,虽然效率高,但是这个天气……每次水位下降得差不多了,又开始下大,然后我们又得开始继续抽水,根本停不下来。”郑群星表示。
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超过500万亩
对于种植户来说,今年梅雨季节的降雨与农作物受灾情况都是罕见的。
郑群星告诉记者,上次发生这样类似的情况是2016年。在那之后连续3年的梅雨季节,自己都没遇到水淹农田的情况。
董黎明也表示,相较往年同期,今年梅雨季节降水量增加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去年,水稻插秧结束后还遇到了持续干旱,“梅雨季两个月里只下了两次雨,今年却变成一个月只有5天没雨。”
记者从荆州市委宣传部获悉,自今年进入梅雨季节以来,荆州市先后发生6轮强降水,平均累计降水量575.5毫米,其中荆州区、松滋、公安较常年偏多2倍左右。截至7月12日统计,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28.6万亩,其中绝收面积58.3万亩。
据荆州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已向各县派遣专家对种植户、村民进行指导工作,抗洪同时指导抗灾生产。根据荆州市农业农村局发布的《荆州市主要农作物抗渍涝灾害技术指导意见》,除了对目前种植作物及田地进行抢排、抢收工作外,种植户要抓紧备种、改种工作。
新京报记者张羽
编辑张树婧校对李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