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辞去上海公务员,这位退役老兵回到东北开荒种地……
“在国内高端胚芽米市场,‘添慈农场’已经占据80%以上的份额。农场所属各基地年均用工2万余人次,周边300名农民年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不到4年时间里,为驻地群众带来直接效益1800多万元。”今天,在浦东张江国际创新港举行的首届上海市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复赛上,参加“现代农业”项目组评选的上海添慈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树辉,用10分钟时间向路演现场的评委与观察员,介绍由自己创立的“添慈农场”项目。
1993年12月,16岁的李树辉入伍,从家乡内蒙古来到黑龙江军垦农场。1996年,他考入解放军农牧大学(现已并入吉林大学),1999年毕业后,又回到农场。2001年,李树辉被选调至第二军医大学从事政工工作,并于2005年转业留在上海,成为市人社系统的一名公务员。
当了12年兵后,转业成为上海公务员,在外面看来,这是退役军人相当不错的“归宿”。不过,李树辉却一直无法抑制住内心对于种地的向往。“我是一个农村兵,在军垦农场研究的是如何种好地,在军校研究的是如何制造种地的机械。”李树辉说,自己应该回归土地。2016年,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不做公务员,回东北种地。
李树辉并非头脑发热。在军垦农场待过的他,早就想好了自己要从事的,是像军垦农场那样的集约式高效农业;他当然也并非单打独斗,在他辞职前,也已经组建好了一个由11名退役战友组成的创业团队。他们中间,有不少老兵和李树辉一样出自军垦农场,也有一些退役后成了企业家以及农业方面的学者教授。对东北那片黑土地知根知底的李树辉知道,目前要想创立农场,只能在没人要的盐碱滩下功夫。“我们要改良盐碱滩的土壤结构,这就需要身为农业专家的战友的智力支持。”李树辉把所有必要因素都考虑了进去。
当年3月,他带着11名退役战友来到吉林松原盐碱滩,冒着零下几十度的严寒,在野外搭帐篷住了下来。经过半年时间,他们修筑隔离围坝21公里、田间道路27公里、给排水渠54公里,建成育秧大棚180亩、生态水库650亩、示范牧场3500亩、标准稻田5000亩。如今,他们又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赤峰等地开荒。目前,他们已经将近4万亩盐碱滩改造成水、电、路、渠全配套的高标准农田。
“虽然农场已经初具规模,但我还想进一步扩大开荒种地的规模。在创业过程中,我也发现,退役军人创业普遍面临融资难等问题。”李树辉说。
根据规定,在大赛中获奖的企业(团队),将按照全国退役军人创业大赛分配名额进入全国决赛。另外,获奖企业(团队)在入驻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创业贷款担保贴息、创业培训、专家结对指导、媒体宣传、资本对接等方面,将优先获得政策扶持。“我想通过参加此次比赛,为‘添慈农场’的进一步发展寻求资本对接等方面的支持。”李树辉说。
首届上海市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由上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浦东新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上海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承办。本届大赛共有360余家退役军人企业(团队)报名。其中,100家优秀企业(团队)通过初赛评审晋级复赛。而今天的复赛环节,将选拔出60个优秀项目晋级决赛。
据了解,此次复赛特邀一批了解退役军人群体特色及创业创新工作的评委,采取线下一对一路演形式,按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及生活服务业”“现代农业”“精准扶贫”“创新团队”5类项目,从创业风采、商业价值、社会效益等方面对参赛选手进行综合评审。同时,大赛还邀请4位退役军人创业指导专家作为观察员,全程见证比赛进程和选手表现。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董思韵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笪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