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陈李:新三板投资者应降低“博傻”预期客观看待打新
从4月27日新三板精选层启动受理,仅两个多月时间后,受理企业数量已达70家,已有32家企业获得核准,并陆续进入发行阶段。以目前的“精选层速度”来看,7月底精选层开板可期。
精选层也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者,目前新三板合格投资者累计开户数量已突破百万。投资者对于前几家企业的公开发行参与也十分踊跃。
精选层将为新三板和整体资本市场带来哪些变化?对于企业来说有何意义?围绕这些问题,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李。
精选层激活市场给企业进入活跃市场的机会
新京报:对于新三板和整体资本市场来说,设立精选层的意义有哪些?
陈李:对于新三板来说,精选层最大的意义是激活市场。这个市场相当长的时间以来成交都不活跃,没有流动性的市场是很难存活下去的。精选层设立以后,新三板的公司就有一个进入主板市场、进入活跃市场的机会,这对于企业融资、对于新三板自身的交易都非常重要。
对于整体资本市场来说,设立精选层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渠道。本来各方都希望既有主板,又有创业板、科创板,还有新三板,有了精选层以后,互联互通的渠道建立起来了,精选层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一个必要环节。
新京报:新三板、科创板、创业板如何错位竞争?
陈李:科创板和创业板本身注册制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创业板还是比较偏向更广泛的一般性企业,科创板对于企业的科技含量有比较高的要求。因此,大多数中小企业可能还是选择创业板,科技含量高的才去科创板。新三板因为门槛相对比较低,更加适合小微企业。
新京报:新三板转板上市制度已经出炉,企业在精选层挂牌一年可转科创板、创业板。这对于企业来说有何意义?转板上市如何确保企业质量?
陈李:转板首先是要解决目前已经在新三板挂牌交易的存量企业上市的问题。已经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有上万家,这么庞大的存量市场需要一个渠道进入主板市场。目前已经有一些案例,例如泡泡玛特,之前在新三板挂牌,因为成交量过低被迫摘牌,今年去港股上市,这说明新三板存量挂牌公司里面有很多优质企业,这些企业需要一个渠道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获得更多的融资,更好的发展。
转板第二大意义是对于增量企业,很多小微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融资,所以可以去新三板先在精选层挂牌,募集资金,发展一段时间之后再去其他板块。
投资者应降低“博傻”预期客观看待打新
新京报:精选层企业正在陆续进入发行阶段,投资者参与热情较高,导致部分企业出现了网上获配比例较低,或者顶格申购一股未中的情况,投资者应该如何看待这些情况?
陈李:这其中有一个根本的投资理念问题。投资者还是要相信定价。过往中国资本市场上大量案例似乎证明只要是新的就一定会涨,只要是新鲜事物,定价就无所谓,因为它能涨。我觉得这种“博傻”预期应该越来越低。从新三板精选层,到未来的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资本市场逐渐成熟以后不应该有“博傻”预期。现在大部分投资者还是有这种预期,认为只要是新鲜事物就要参与,未来一定能卖给其他人,这是不对的。
现在还是有这种问题,一只新上市的股票,不管是以前的核准制下上市的还是注册制下上市的,上市以后股价立刻就超出了IPO价格,有的甚至涨100%,这就说明IPO价格定错了。任何成熟市场,IPO价格和上市交易价格可以有一定溢价,但是50%-100%甚至更高的溢价比例,那一定是有一个价格错了,不是IPO定错了,就是成交价定错了。我的建议是,投资者要客观看待这个事实,未来不是新股买了就一定会赚钱。
新京报:现在有一些精选层企业的发行价格已经确定了,现在的定价是否能体现精选层对定价的改善作用?
陈李:还是以泡泡玛特为例,其2019年从新三板摘牌时的市值才20亿元人民币,目前在港股发行的价格还没有最终确定,但是各家券商的投价报告给了500亿港元以上的估价,此时距离泡泡玛特从新三板摘牌只相隔了一年。这一方面有公司在过去一年迅猛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原来的新三板在定价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有了精选层以后,起码精选层公司的定价会更加合理一些。
现在精选层应该说是越来越好。不过,我认为精选层的定价还是有越多专业机构参与越好,个人投资者确实不具备专业技能。目前机构参与精选层定价还是不够多,未来应该有更多机构参与,不仅是公募基金,还有其他的很多机构,比如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资管部门、自营部门,甚至是外资,都能参与定价,这样定价会更加合理一点。
在科创板的制度设计中,网下发行对六类中长线机构投资者进行优先配售,未来新三板应该也会进行一些制度方面的改善。任何市场的发展还是应更多地引入各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参与定价,或者做主认购方,这些都是有助于帮助市场确定价值的。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顾志娟编辑赵泽校对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