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疾控流病科科长马建新:疾控人就应该冲到疫情第一线

日期:07-01
北京市新冠肺炎

原标题:朝阳疾控流病科科长马建新:疾控人就应该冲到疫情第一线

新京报讯(记者应悦)从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到2019年的输入性肺鼠疫,北京市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与地方病控制科科长马建新一直坚守在首都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第一线。新冠疫情发生之后,马建新再一次奔赴一线。截至目前,马建新已亲自参与了近百例流调工作。

带队完成朝阳区第一例确诊患者的排查工作

作为流行病与地方病控制科科长,出于专业敏感,在武汉疫情初现之际,马建新就特别关注疫情的发展。不仅主动搜集各方面资料,还组织科室所有人进行学习。

1月21日,马建新接到地坛医院报告的一例来自朝阳区的“疑似病例”。这名患者临床表现具备新冠肺炎发病特征,经地坛医院排查,由朝阳区疾控中心核酸检测呈阳性,随后确诊。

“这就是朝阳区第一例确诊的患者。”马建新说。

有了病例,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进行“流调”,这也是疾控中心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马建新介绍,“流调”全称为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的目的在于寻找病毒传播链,判定密切接触者,采取隔离措施以及划定消毒范围。

疫情期间,最让马建新印象深刻的一次“流调”,是2月底疫情最为严重时,在北京某事业单位的一起单位聚集性疫情。“当时接到病例报告的时候,我们就立刻到单位所在地进行‘流调’。去的时候我们也没有达到严格的二级防护标准,就在那家单位的楼里待了大概24个小时。”

马建新告诉记者,“流调”过程中,楼内的物业主管一直陪同协助,在“流调”结束后,这名主管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工作多年的马建新也不免“心里一沉”。“我们的距离特别近,就是面对面那样,而且还一起待了24个小时,说实话,当时确实有点担心。”

但好在双方都佩戴了N95口罩,马建新又很快放下心来。“只要做好防护,那就问题不大。”在这次的“流调”,马建新和团队划定首批126名密切接触者,其中出现多个病例。

疫情发生以来,马建新几乎每天都在工作中度过。数月以来,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而像这样高风险的“流调”,马建新亲自参与的次数已有近百次。

疫情反复,我们的工作就是做好“排头兵”

4月20日,全国疫情风险等级查询系统显示,北京市朝阳区为高风险地区。在当天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庞星火表示,这是由于近期朝阳区出现一起境外输入病例引发的聚集性疫情所导致。

“那段时间北京一直都控制得很好,突然在我们这出现一例,真是让我们都有点震惊。”马建新表示,4月的疫情为境外输入病例引发的聚集性疫情。患者先是经过小汤山医院的排查,又经过了14天的集中隔离。“那时很担心会不会是病毒变异了,或者是防控工作有什么漏洞。所以我们就加强了管控,还对病毒进行测序,发现并没有产生变异。”

6月11日,北京市在连续56天无本地确诊病例的情况下,突然报告了1例本地确诊病例。随后,北京市多个区报告了确诊病例,疫情防控再次拉响警报。朝阳区疾控中心重新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排班,对于马建新来说,疫情的反复让自己工作再次回到了2月底的状态。

“我们的工作就是做好疫情防控的‘排头兵’,只有等我们这边的‘流调’都做完,后续的消毒、隔离等措施才能跟上。”马建新坦言,自己最初也曾以为新冠肺炎会像流感一样有季节性特征,夏季到了,可能就会消失。“但现在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新冠病毒可能会长期地存在。低风险不等于零风险。”

现在,马建新仍处在疫情防控的一线。目前,朝阳区还有3个高风险人群集中医学观察点,隔离点内还有病例陆续发现。“但总的来说,目前整体的防控工作做得很好,也没有引起周围地区的传播扩散。对于北京的疫情防控,我很有信心。”马建新说。

新京报记者应悦

编辑李国君校对张彦君

上半年228家房企破产 专家:已过最困难时期 检验科主任王培昌:穿三级防护工作数小时 精神高度集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