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增量改革到存量改革

日期:06-26
科创板资本市场注册制增量改革新三板

原标题:从增量改革到存量改革

编者按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上,金融监管部门相关负责人的一系列讲话透露出未来一段时期中国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脉络。科创板制度创新、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新三板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举措陆续落地实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没有因疫情而放缓,反而进一步加快;坚持科学监管,在充分尊重规律的基础上体现监管温度和弹性;坚持“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九字方针……为进一步阐述、分析当前资本市场改革的走向和路径,本报今日起推出“走向改革深水区的中国资本市场”系列述评,敬请关注。

上证综指30年来首次“改制”将于7月22日进行;科创板的首条指数——上证科创50指数将在科创板上市一周年之后的7月23日正式发布实时行情;加快推出将科创板股票纳入沪股通标的、引入做市商制度、研究允许IPO老股转让等创新制度;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新三板精选层开板进入倒计时……一系列资本市场的重大改革举措陆续推出。

6月18日,在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上,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把这一系列改革称为:“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切实增强中国资本市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一个核心轨迹是从增量改革走向存量改革。

为实体经济提供更便捷融资渠道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贸易、投资、消费明显下降,供应链产业链衔接不畅。在此背景下,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力备受关注。

回顾历次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科技进步和技术革新是走出危机的根本所在。毋庸置疑,资本市场要主动积极作为,积极促进要素资源全球配置、支持产业科技创新。而站在更高层面看,中国经济正在爬坡过坎转型升级,方向正是创新驱动发展。

当中长期历史使命在“支持创新”这个支撑点上叠加共振时,对资本市场来讲,一个最为迫切需要解答的命题就是,以高效、便捷的直接融资渠道助力中国企业特别是科创类企业发展。

监管机构近期在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密集推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正是为实体企业尤其是科创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组合拳”,是支撑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行稳致远的重要举措。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借鉴国际经验,科创类企业能够借力资本市场迅速从0到1,并在各自领域占据全球领先地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科技水平、研发能力、市场空间和竞争力不输欧美企业,但短板在于,没有有效形成资本市场对这些科创类企业的支持力度、深度和广度,“如果我们补足了这个短板,中国经济必然能更上层楼”。

以资本的力量培育“硬科技”

聚集创新要素实现生产要素有效配置,让创新活动和资源投入得到有效激励,离不开金融“血液”和强大的资本市场。国际资本市场上,市值靠前的科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大都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培育。

我国资本市场如何为创新服务?易会满表示,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促进创新资本形成的机制优势,大力推动科技、产业与金融的良性循环,助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实现再连接、再优化、再巩固。

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宣示了中国科创企业和资本市场进入相互成就的加速换挡新起点,也寄托了以增量改革带动资本市场存量改革的期望。

改革以问题为导向。以往,我国资本市场存在对创新型企业支持不足的问题。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是一个增量改革,作为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一条扁担挑两头”:一头是支持有发展潜力、市场认可度高的科创企业发展壮大,另一头是发挥改革试验田的作用。从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借鉴成熟市场经验,在发行上市、保荐承销、市场化定价、交易、退市等方面进行制度改革的先试先行。科创板运行一年多来,开局良好,实质性增强了资本市场对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服务水平。

在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上,易会满表示,下一步,科创板要加快推出将科创板股票纳入沪股通标的、引入做市商制度、研究允许IPO老股转让等创新制度,抓紧出台科创板再融资管理办法,推出小额快速融资制度,支持更多“硬科技”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发布科创板指数,研究推出相关产品和工具。

试点注册制是科创板改革最大的制度突破,处在资本市场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也是以增量改革带动存量改革的关键一招。当下,科创板试点注册制的成功经验在创业板推广,由此,资本市场增量改革迈入存量改革。

创业板推行注册制,是为在存量板块推广注册制积累经验。创业板将主要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支持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

此外,新三板精选层开市在即,并实施直接转板制度。由此,新三板向上联通沪深交易所,向下承接区域股权市场或私募股权投资标的,为其提供退出渠道,使得新三板与沪深交易所错位发展,适度竞争。

证监会还表示,将在及时总结评估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稳步在全市场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

健全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

今年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应对疫情冲击的政策合力更强,效果更明显。资本市场重点领域风险呈边际收敛,市场韧性明显增强,外资总体保持了净流入。

成绩亮眼,但挑战也很大。下阶段,全球流动性充盈是大概率事件,各主要金融市场将可能共同面临“资产荒”的挑战,优质上市资源的竞争会更加激烈。我国还要继续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基础制度建设。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核心要义是健全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

中国证券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副会长安青松告诉经济日报记者,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首先要加强权益保护的法治化保障。近期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以及新颁布的《民法典》和新实施的《证券法》,将为促进资本市场的权益保护进一步提供保障。

其次是贯彻落实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原则,加快健全包括市场的产权、准入、竞争和退出等基础制度;建立统一的资本要素的定价交易市场,推动证券市场在资本要素市场中起到定价标杆、交易典范和诚信模范的作用;强化经济内循环,打通外循环,提高产业链的安全性、自主性、主导性。

第三,要坚定不移推行市场化改革。“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方针,既指明了市场化改革的问题导向,也突出了增强市场契约的价值导向。安青松表示,存量改革往往牵一发动全身,只有落实好“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方针,才能回归本源,明确制度建设的方向,推动破解路径依赖的难题。

可以预见,随着资本市场生态的进一步优化,随着促进创新资本形成的机制效率不断提升,我国资本市场张开双臂,热情拥抱科技创新,不仅为大、中、小型优秀科创公司进入公开市场融资提供多元化渠道,也为创投资金引入多元化退出渠道;不仅完善私募投资和创业投资退出机制,还用市场化的方式,为中国科技创新型企业定价,使得科技创新之火更旺、实体经济“血脉”更畅,为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广西21.75万因灾停电用户恢复供电 第127届网上广交会闭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