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繁为简!这波疫情背后的五个关键问题

日期:06-20
疫情新冠肺炎

原标题:化繁为简!这波疫情背后的五个关键问题

6月11日,一例本地新冠肺炎患者的确诊,打破了北京连续57天无本地报告新增确诊病例的宁静:

化繁为简!这波疫情背后的五个关键问题

先是“三文鱼”火了,但网友疑问“三文鱼连肺都没有,哪来感染?”问题的背后,折射出公众对未经确证信息的严谨态度。

后来“西城大爷”又立功了,凭着精准记忆和描述,协助相关部门第一时间锁定源头——新发地市场。赞赏背后,是公众对提供确定性信源的认同。

那么,此次北京疫情的的源头和传播中,哪些是确证的信息,哪些又是尚未确证的?关系到疫情防控的发展和公众的生命安全。

━━━━━

地点之问:为何是新发地?

化繁为简!这波疫情背后的五个关键问题

病毒从哪里来的?这是公众的首要疑惑,也是溯源工作的重中之重。

此次北京疫情,新增确诊的一百多例中,大多数与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直接或间接有关。例如,北京市官方通报中,就有多起因接触去过新发地市场的餐馆员工,而确诊的聚集性疫情。

一时间,新发地市场成为风口浪尖。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介绍,初步推断,本次疫情由人际传播或物品环境污染引发的感染所致。

溯源地的确认中,关键证据在于对环境样本的采样检测结果。近日,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专家分别于6月14日、15日和17日,三进新发地,对病毒可能污染的环境位置和物品食品进行了采样。这里面包括:鱼虾等冻品以及可能大量接触这些冻品的砧板、柜台、案板;感染者排毒可能会污染的墙面、冰箱表面、地面、鱼缸和水沟等。

结果显示:第一次采集的200多份样本,检出了不少阳性样本。第二次200多份样本,又有不少是阳性的。第三次,专门对市场上水、鱼养殖保存水、水渠、地下水等水体系统进行了科学采集和检测,同时还采集了空气样本以确定气溶胶传播风险,目前样本正在检测中。

根据感染者的轨迹和大量采样分析,新发地作为此次疫情发源地是明确的。更重要的是,阳性样本的分析,将对进一步明确传染源的具体指向打下了基础。

━━━━━

宿主之问:是三文鱼海鲜吗?

化繁为简!这波疫情背后的五个关键问题

寻找中间宿主,是另一关键工作。

疫情之初,因新发地市场某三文鱼案板上检出新冠病毒,一时间国内诸多商超、餐厅连夜下架三文鱼及其相关产品,整个海鲜行业也“躺枪”受到波及。

客观来说,在三文鱼身上最早发现,不代表三文鱼或海鲜市场本身就是病毒的源头。对此,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无直接证据显示三文鱼是传播源头。”同样,在19日下午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冯录召也证实,目前,还没有发现通过食用食物包括海鲜产品,经过消化道感染的证据。

对比来看,从武汉到北京,有一大相同点就是疫情最先在批发市场被发现。那么,市场的环境因素是专家思考的重要方向。

“海鲜市场的环境比较湿冷。而微生物包括病毒它就是怕热不怕冷,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存活很久。而且这里不光是湿冷,它们还封闭,通风状况不好,这也会对病毒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中疾控病毒病所所长助理、国家流感中心副主任刘军研究员解释,“比如一个新冠病毒感染者打了一个喷嚏,它很难扩散出去,飞沫可能会沉降到地面,经过冲水扫地后污染其他地方。”

这就给了我们新的思路:三文鱼更可能是携带新冠病毒,而非感染该病毒,是不是有可能源头就是一个感染者或者被污染的食品,而海鲜市场的环境给它造就了快速传播的机会?

目前,环境采样工作还在持续进行中,需要全面的环境检测数据来说明谁是中间宿主。

━━━━━

病毒之问:新发地的病毒毒株来自欧洲?

化繁为简!这波疫情背后的五个关键问题

毋庸置疑,科技是战胜疫情的最有力武器。

确定病毒流行时间的早晚,目前主要采取的是基因组流行病学的方法。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助理张勇介绍,“从基因组流行病学的初步研究结果看,这个病毒是从欧洲来的,但是它跟欧洲当下流行的病毒又有一定差别,它比现在欧洲流行的病毒要老。”

吴尊友的观点也印证了这一说法。6月15日,吴尊友表示,“从病毒的组成结构来看,此次病毒不像北京两个月以前出现病例的毒株,更像欧洲的。但这不代表病毒一定来自欧洲国家。”

但病毒究竟是怎么进来的?又如何被带到北京新发地?

张勇作了可能性分析:“比如病毒潜伏在了进口的冷冻食品当中,在从境外到境内的整个存储、运输的期间,病毒由于被冷冻没有发生进化,所以它不会发生变异;也有可能病毒是在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阴暗潮湿的环境里潜伏下来,没有被消毒、灭菌,在一定时间内突然暴露感染人,导致进化速度变慢,最终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些毒株更接近于欧洲老病毒。”

当然,初步研究结果和相关假设,对与不对,需要拿更充分的数据肯定或者否定它。更重要的是,仅仅依靠基因测序手段还不够,需要通过流调能够把感染者、密切接触者之间的接触关系、传播链条、传播网络构建起来。同时,需要借助大数据技术,把感染者和密切接触者的行动轨迹梳理出来,这样一种新的手段能为传统流调提供有价值的补充。

因此,病毒溯源这样一个严谨的科学问题,需要一个较长的阶段,也需要多学科联合开展、交叉验证。

━━━━━

控制之问:北京疫情是否控制住了?

化繁为简!这波疫情背后的五个关键问题

6月18日,在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25场新闻发布会上,吴尊友“北京疫情已经控制住了”的说法一出,激起千层浪。

诚然,这一观点对稳定公众情绪起到了作用。而且吴尊友也补充道:“我说控制不是说明天后天就变成零了,这个曲线还会延续一段时间,病例数会越来越少”,但学者的判断没有完全彻底消除大家的疑虑。

从乐观一面看, 6月11日-18日,北京新增病例数为:1,6,36,36,27,31,21,25。短期来看,平稳有降。而且,庞星火在6月17日表示,目前病例中以普通型和轻型病例为主,占总病例数的95%,疫情在早期即被发现。

从复杂一面看,目前北京市疫情还非常严峻,考虑新发地市场是本市最大的农副产品交易场所,物流广泛、人员密集,疫情扩散风险大,控制难度较大,不排除发病人数未来还会维持并持续一定时间。

客观上来看,疫情到底有没有得到最终控制,恐怕还需要更多的维度,更长的时间来印证。无论如何,更何况国际疫情仍在蔓延,对“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不能掉以轻心。

━━━━━

疫苗之问:年底前有望大规模应用吗?

化繁为简!这波疫情背后的五个关键问题

疫情之初,全世界都把疫苗研发摆在优先位置。公众特别关心的是疫苗什么才能用上?

过去一段时间,我国相关团队的疫苗研制产品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一些受试者产生了抗体,反应良好。根据科技部、卫生健康委在6月19日通报,我国已有5个新冠疫苗获批开展临床试验,占全世界开展临床试验疫苗总数的4成,预计近期其他技术路线疫苗也有望相继获批开展临床试验。

今年年底前新冠疫苗有望大规模接种吗?此前,钟南山院士表示,新冠疫苗最早在今年秋天或年底可作为应急使用。吴尊友表示,年底前疫苗问世有可能,但大规模应用只能说有希望。

就规律而言,一个好的疫苗需要一年半、两年的长时间研发,需要满足“安全、有效、质量可控”三个条件。专家强调,如果面临特别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依照疫苗法规定,在充分论证、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和期限内可以紧急使用疫苗,以保护一些暴露风险高的群体。

因此,我们对疫苗的研发成功是充满信心的,对疫苗的大规模使用还要保持耐心。

沪牌6月拍卖结果刚刚公布!中标率13.5% 黄河水利委员会启动黄河上游水旱灾害防御Ⅳ级应急响应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