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人一桨一船——“撑船老杨”的28载守候
新华社南宁6月12日电(记者郭轶凡吴思思)柳江边,红光大桥旁,早上7时,70岁的杨龙超从房间拿出船桨,下楼,涉水走到仓库,在那里,一艘绿漆铁皮船正随着水波起伏。杨龙超利落上船,这时已经有邻居在叫他了:“老杨,过来接我一下。”
连日来,广西遭遇多场强降雨袭击,柳州市区柳江河畔部分低洼地带积水,一些居民楼进水有一米多深,居民只能乘船出行,也有人趁着洪水做起撑船载客的生意。而一大早就开始上船“营业”的杨龙超,不管上船几人,来回几趟,都不收一分钱。
每到汛期,一旦出现较大的洪涝灾害,家住红光桥下滨江西路的杨龙超都会自发撑船义务接送邻居出入小区。这样的一接一送,已经持续了28年。
1992年,杨龙超和同事们一起搬进了位于柳江边的单位宿舍。随着汛期到来,这些刚住上“江景房”的群众开始担心涨水问题。“估摸着要涨水了,我们单位就订了两艘铁皮船,果然到了6月份楼道就被淹了,油漆还没干就把船运来了。”
船有了,还缺个“船长”,从小在湖边长大的杨龙超主动请缨接下了这个活,“我水性好,船也划得稳,我不干谁干。”
20世纪90年代初,手机还十分罕见,谁家要乘船出门就吆喝一声,杨龙超一定很快出现。铁皮船能坐10个人,从居民楼到公路旁来回一趟约10分钟,最忙碌的时候,杨龙超一天要来回30多趟。“主要是接送邻居上下班,还有小孩上学。稍微早起点就行,也不辛苦。”杨龙超说。
短短10分钟,也有着危险。今年杨龙超在撑船时,就因为船底误触到路障,他一下子就栽到了水里,“上次掉下水还是在‘7·19’的时候,就记得那时水特别浑浊。”
杨龙超所说的“7·19”,正是1996年7月19日柳州的那场特大洪灾,那年也是杨龙超印象中最忙碌的一年。“洪水淹到了四楼,三四天没退,我连着撑船好几天。”杨龙超说,虽然忙碌,但在他记忆里却十分充实。因为乘船的缘故,杨龙超和小区的住户关系非常好,大家经常到他家聊天,住在5楼的杨龙超家成了“大本营”,70多平方米的屋里最多时候聚了20多人。
邻里间的欢笑声仍在耳畔,一晃28年。柳江的水涨了又退,退了又涨,当年的老邻居陆陆续续搬离红光桥,杨龙超也成了头发花白的老杨。铁皮船油漆重新刷了十几次,船桨换了几对,杨龙超却一直在坚持。
现在,居民楼里大多是租户,彼此间并不熟悉,每到涨水,杨龙超就会在2楼楼梯口留下纸条,写下电话,方便需要乘船的住户联系。“现在住的人少了,一天也就五六趟,但一起坐船,能让大家的心更近一点。”
“可惜,都找不到接班人。”杨龙超对此有些遗憾。
今年,一些志愿者带了两三条船来,和杨龙超一起接送群众。这些船动力足,速度快,看到这些年轻的面孔,杨龙超很欣慰。
“您今年70了,还计划撑多久的船?”记者问。
“也不知道能做多久,能做就做下去吧。”杨龙超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