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个中央部门公布预算,多部门“三公”降超50%

日期:06-11
中央本级经费预算

原标题:102个中央部门公布预算,多部门“三公”降超50%

新京报讯(记者姜慧梓)6月11日,102个中央部门公开部门预算。由于今年两会召开时间较晚,预算公开较往年推迟近两个月。相较往年,中央部门预算公开呈现“特殊之年”下的新特点。各部门公开了贯彻落实“过紧日子”的情况,多数部门一般公共预算拨款减少,不少部门“三公”经费压减超50%。

多数部门一般公共预算拨款大幅减少

从已公开的情况看,各部门都在公开预算的同时,对贯彻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压减支出等情况进行了公开。记者注意到,多个部门一般公共预算拨款大幅减少。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和预算报告,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政府要带头,中央本级支出安排3.5万亿元,同比下降0.2%,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各类结余、沉淀资金要应收尽收、重新安排。

今年中央本级支出罕见负增长,一些部门的一般公共预算当年拨款也相应减少。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今年一般公共预算拨款约39.5亿元,比2019年执行数减少约466万元。

人社部说明了主要原因,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过紧日子的有关要求,厉行节约办一切事业,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重点压减公用经费和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同时合理保障了政府特殊津贴、博士后日常等支出需求。

比如,一般行政管理事务安排预算9037万元,比2019年执行数减少8442万元,下降48.30%。同时,政府特殊津贴今年安排约6.3亿元,比2019年增长0.11%。博士后日常经费安排11.5亿元,比2019年执行数增加4753万元,增长4.30%。

国家医保局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拨款约3.6亿元,比2019年减少2406万元,减少6.3%。国家医保局称,这是按照过紧日子的有关要求,重点压减了公用经费、医保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项目等项目支出中涉及的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同时,合理保障完善医疗保障医药服务支付和管理政策项目、行政运行等支出需求。

农业农村部今年一般公共预算当年拨款安排259亿元,比2019年执行数减少43亿元,降低14.1%。重点压减了公用经费和农业国际交流合作、农业业务培训等项目支出中涉及的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同时重点保障了农业产业扶贫、粮食和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等支出。

多个部门“三公”经费压减超过50%

“三公”经费方面,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多个部门“三公”经费预算减少50%以上。

比如,财政部“三公”经费预算安排 2446万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1361万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972万元,公务接待费113万元。2020年“三公”经费预算比2019年减少3003万元,压缩55.11%。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三公”经费安排预算186万元,比2019年预算数减少227万元,降低54.98%。

文化和旅游部今年“三公”经费预算安排2329万元,比2019年减少2418万元,压减比例达50.95%。

卫健委拟安排4.2亿用于公共卫生项目

今年还加大了项目支出预算公开力度。今年部门公开的项目数量为83个,相较去年公开范围进一步扩大,包括:教育部“‘励耕计划’教育助学项目”、生态环境部“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管理项目”、国家医疗保障局“医疗保障体系建设项目”、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与妇女儿童维权项目”等。

记者注意到,国家卫健委公开了“公共卫生专项任务经费项目”的支出预算。该项目主要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开展鼠疫、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重点传染性疾病和突发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实施国家免疫规划;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等。

该项目长期实施,本轮实施周期为2020年—2022年,今年拟安排该项目一般公共预算4.2亿元。其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约1.4亿元,重点传染病预防控制约1.3亿元,慢性病预防控制4494万元,公共卫生技术服务8043万元等。

同时,预算绩效信息公开力度也进一步加大。今年中央部门预算公开时,除涉密部门及涉密信息外,提交全国人大审议项目的中央部门,公开提交审议项目的文本和绩效目标表。

上述“公共卫生专项任务经费项目”同时公布了绩效目标表。目标表明确主管单位为国家卫健委,列明年度资金综合和资金来源,阐述年度目标,绩效指标被分解为产出指标、效益指标和满意度指标三个一级指标,并进一步细化为5个二级指标和16个三级指标,表明具体指标值。

解读1:中央部门支出减少,资金向地方倾斜

新冠肺炎疫情对财政收入造成冲击,财政收支平衡性压力加大。中央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教授白彦锋认为,今年的财政收支压力很可能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汪德华认为,中央本级支出罕见负增长体现了今年要以“六保”“六稳”作为重中之重的导向。从结构来看,中央本级减掉的钱将向地方倾斜,作为执行“六保”“六稳”的主体,地方政府,特别是市县基层,将获得更多财力支持。

根据预算报告,今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预计为11.95万亿元,同比增长9.1%。但是真正用在中央本级的支出只有约3.5万亿元,同比下降0.2%。其中8.39万亿元资金,中央转给地方使用(即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资金),同比增长高达12.8%。

白彦锋认为,中央财政以上率下、纲举目张,有助于向社会经济主体释放明确信号,增强社会信心,共克时艰。

解读2:节约资金,重点用于民生和重点领域

拨款减少的情况下,中央部门的钱该如何“花”?

一方面,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求,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重点领域支出要切实保障,一般性支出要坚决压减,严禁新建楼堂馆所,严禁铺张浪费。

今年,中央本级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力度空前。作为对照,去年中央财政压缩一般性支出平均幅度为10%,压减“三公经费”3.8%。

政府过紧日子节约下来的资金,重点用于民生和重点领域。比如,今年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等。

另一方面,大力提质增效。李克强提出,各项支出务必精打细算,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一定要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有真真切切的感受。

白彦锋认为,中央本级支出要发挥好宏观调控的作用,特别是稳定好“六稳”“六保”基本盘。同时,有效运用预算绩效管理,预算安排突出绩效导向,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这也是国家实现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新京报记者姜慧梓

责任编辑:杨杰

课程思政 理工学科: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相得益彰,育人成效与课程质量双向提升 林郑月娥签署《国歌条例》,12日将刊宪公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