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杭州市西湖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创新试点建设打造“零直排”村镇
来源: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西湖区地处杭州老城区的西部,辖区总面积31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72.02万人。下辖2个镇10个街道,163个社区、32个行政村。绝大部分生活污水已纳入城市污水管网。现阶段建有集中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有3个镇街,31个行政村(社区)。
西湖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自开展以来,累计完成管网建设176公里、建设检查井及接户井4.6万座、建设设施175个,日均污水处理量约6000吨,受益农户11500户。
根据《西湖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至2020年,全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70%,30T以上设施实施标准化运维,受益率提高至90%。至2025年,出水污染物排放率达75%,设施全部实施标准化运维,受益率提高至95%。至2030年,全区农村生活污水纳入城西污水处理厂和之江净水厂。按照规划,西湖区2018-2019年,实施了65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升改造工程。2020年,还将实施90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升改造工程。
“五个一”举措,全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升改造和标准化运维建设。
建立一套机制。要搞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领导重视是关键,制度保障是保证。首先,成立了西湖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维管理工作和提升改造两个工作领导小组,区长任组长,分管副区长和副主任任副组长,区住建局作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牵头部门。出台了运维管理、资金管理、考核评价等办法,从制度上保障了工作的开展。
编制一端一策方案。
要搞好提升改造工作,精准的方案设计是前提。提升改造设施按照《规划》明确的排放标准,通过现场调研、逐户检查、管网CCTV检查、水质连续监测等方式,建立设施问题清单,编写一端一策方案。并通过区级多部门联审、市级领导小组复审,确定最优方案,指导建设施工。
基于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生命体征”重新评估,按照“水清、点绿、景美、无味”的要求,遵循“因水制宜、一端一策一方案”的治理理念,对早期建成无法适应现有污水处理需求的,以及部分出水水质无法达标排放的设施进行提升改造,确保“污水进、管子通、机器转、出水好”。具体改造措施有:一是对接户端进行查漏补缺,包括新增管道、检查井、存水弯、清扫井、流槽井、落底井、玻璃钢化粪池、庭院修复等,实现应接尽接;二是对主支管网进行相应的改造,包括管道清淤,管道冲洗清杂、堵塞管道疏浚与修复等,保证管网正常过水运行;三是对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提升改良,包括优化提升井、新增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改造生化池、增加沉淀设备以及提升污水处理设施附属设施等。
三墩镇位于西湖西北部,经“美丽乡村”整治后,如今却是树木茂盛,鲜花盛开,芳草碧绿,俨然一帧花红叶茂的水墨长卷,绵延于三墩美丽乡村的天地之间。华联3#污水处理设施位于华联村中部,经2019年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提升改造工程后,该污水处理设施的进水质量、出水水质及绿化景观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西湖区对“一端一策一方案”的治理理念的践行不仅在个性化的技术工艺上得以体现,更在污水处理设施景观营造上淋漓展现,水处理污水处理设施与周边自然景色和谐融合,实现了农污治理与景观营造的有机融合。
以双浦镇下杨村下杨中污水处理设施提升改造工程为例。改造前,该污水处理设施存在接户端应接未接、应接漏接,雨污合流,主管网漏水,原设计量无法满足现人口用水量及绿化与周边景观不协调等问题,通过增加一体化设备、优化处理工艺、增加二沉池储泥池、强化消毒设施等系列技术手段,该污水处理设施完成了“硬件”升级,使出水水质得到显著提升,也使处理时产生的污泥得到暂时的储存以便后期统一处理;通过“一沙一世界,一石一天堂”的日式枯水景观设计,“改头换面”后的下杨中污水处理设施以一种富有禅意的姿态融入当地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颜值”升级。
签订一份责任任务书。按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要求,西湖区对标准化运维和提升改造工作,通过建立责任清单,层层分解硬指标任务,以“表格化、项目化、数字化、责任化”压实责任分工;落实到镇街、村(社)、第三方运维企业,明确专项、专组、专人、专责,要求各责任主体按时间节点倒排计划,签订任务书,作出承诺。
构建一套网络。在实现“水清、无味、点绿、景美”的农村污水治理成效基础上,西湖区结合提升改造工作和“智慧村镇”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污水处理设施设施运维管理云平台。在集成整合污水处理设施设备设施运行数据、水质在线监测数据、污水处理设施在线监控数据、日常运维管理平台、平台手机APP客户端等功能的基础上,西湖区对该平台的远程控制与巡检功能再次优化。目前可实现一体化污水处理用电设备的远程启停,大大提升了运维效率。同时,巡检功能新增了轨迹记录,对各项运维动作进行记录,长期下来巡检记录可形成完整的运维报告,对标准化运维的长效监管与考核提供助益。
开展一系列考核。根据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要求,西湖区修订完善了考核评价办法。日常通过定期督查、不定期抽查与重点复查三种方式,对辖区内的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维护情况开展检查考核。以每月督查、随时抽查、重点复查的模式开展日常的考核评价工作。
开拓创新,探索终水回用,废弃物无害化处置。
三墩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回水系统试点:
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上来说,设施终端的出水各项指标基本能确保达到灌溉用水的水质标准。常规水质指标如COD、SS等,经污水处理终端处理后已达到较低水平,较灌溉水质标准优。氨氮、总磷等指标对于农田灌溉来说非但不是污染物,还是营养,水中所含的氮磷等可作为植物肥料被利用。因此,也有污水经过滤消毒而不经生化处理后直接用于灌溉的案例,以最大程度利用污水中的氮磷。农村生活污水由于水量稳定,基建投资经济,许多国家、地区都将中水回用作为解决缺水问题的优选方案。
随着三墩生态农业的大力发展,种植面积逐步加大,对水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为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新鲜水源的使用,结合华联村、绕城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本项目设计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经收集、深化处理、储存后,用于处理设施周边的农田、绿地灌溉,地面冲洗等,以实现水体的再利用。
三墩镇现有农村生活污水终端设施37座,总日处理量为1396吨。如用于用于处理设施周边的农田、绿地灌溉,地面冲洗等,则每年可减少50.95万吨自来水的投入,同时大大减少直接排放到水体的污染物总量。
2019年,西湖区选址三墩镇华联1#(20t/d)、绕城西南片(30t/d)、河北塘(60t/d)3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做出水回用试点。回水工艺采用:
华联1#回水主要用于农田和道侧绿化浇灌。绕城西南片回水主要用于景观公园绿化浇灌。河北塘回水主要用于大棚和道侧绿化浇灌。通过3个回用水示范站点的建设每年可节约用水4.38万吨,回水利用率可达95%以上。除了可节水,回用水用于绿化灌溉后,水体中氮、磷被植物进一步的吸收、利用,基本可实现对环境零排放。目前,三个试点项目均已投入使用。
三墩镇淤泥处置中心建设试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维工作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不同问题。目前处理固体废弃物的主要方式是简单的填埋,但是填埋并没有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仍然可能残留细菌、病毒,固体废弃物分解产生的渗滤液还可能会造成二次污染。这种方法不仅没有实现垃圾的资源化,还严重威胁着周围的环境和居民的生活健康,将这些有机废弃物进行有效利用迫在眉睫。
对西湖区来说,除了避免其对环境造成污染之外,在成本等方面也承担着巨大压力。随着大量人口的涌入,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增大,相应的固体废弃物也在逐渐增多。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土地也越来越紧张。一直走在“五水共治”前列的西湖区,也在积极探索生活污水治理过程中如何有效解决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难题及对治理设施的长效管理。为此,西湖区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方案,最终决定用以农还农的模式,形成一条“自产自销”的现代化农业产业闭环。针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过程中存在的污泥及栅余废弃物无处可排,未有效解决等问题,西湖区变废为宝,建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淤泥处理中心,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产生的固体有机废弃物处理后作为生物肥料投入农业生产,这也是全省首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淤泥处理中心。
2019年西湖区选址在三墩镇建设淤泥处置中心,处置工艺采用好氧堆肥法,堆肥法是处理固体有机废弃物的最佳方式,可以实现废弃资源的最大利用。它是凭借细菌、酵母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生化作用,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将固体有机废弃物中有机质分解、腐熟、转换成稳定的类似腐殖质土的方法。三墩镇淤泥处置中心建设内容包括有机废弃物的预处理、堆肥处理及配套的废气处理、废水贮存等,处理规模为 3吨/天,将农户端产生的清扫井垃圾、化粪池废弃物、隔油池垃圾、污水终端设施中产生的栅前垃圾和剩余污泥进行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处理后的固态物质可用作绿化肥料,实现污水的水质提升及有机废弃物、污泥的循环利用及资源化利用。目前,项目已投入试运行。
通过对污泥与栅余废弃物的处理处置项目的实施,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污水污泥及栅余生物质废弃物可能带来的污染问题,从而促进农村污水治理工作的长效持续发展,为农村的各项创建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最终实现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可作为农村污水领域的一大创新,为发展农村农业都有推动意义。(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供稿编辑蔡璟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