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被控制”的银行
来源:北京青年报
6月9日,恒丰银行原董事长蔡国华腐败大案开审。估计很多小伙伴看到恒丰两个字后,会有点恍惚,可能以为这是一家有什么国际背景的大钱庄。其实它的前身是烟台住房储蓄银行,2003年才改组成为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虽然名头算不上广为人知,但这家银行出的新闻,绝对是个顶个的大。
检方指控蔡国华犯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罪、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违法发放贷款罪五项罪名,涉案金额达103亿元。而就在去年12月,蔡国华的前任、恒丰银行原董事长姜喜运刚刚因贪污等四宗罪,一审被判处死缓、终身监禁。恒丰银行的故事太多了,我们之前也曾关注过。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细节是,蔡国华在任期间平均每天报销费用40万。他一落马,烟台的海参鲍鱼大螃蟹以及葡萄酒,纷纷表示松了一口气。
蔡国华生动地给我们演示了一个经济学名词,他用短短三年的任职经历告诉我们什么叫做“内部人控制”。
本着“有钱大家赚”的原则,蔡国华一上任就给管理团队发放巨额薪酬,仅他自己就拿走1.14亿。被曝光后,为了摆平“负面新闻”,他指使其客户云南实力董事长彭宇兴为其支付公关费1000万。当然,代价是恒丰银行为云南实力违规发放贷款。除了明面上直接分钱,他还暗地里偷天换日。
检方指控,他利用职务便利将恒丰银行48亿元资产,转入其个人控制的投资公司账上进行经营牟利,真是无本买卖。此外,在恒丰银行增资扩股、转让股份、发放贷款的过程中,蔡国华为一些企业或个人大开方便之门,事后索要的好处费都以亿计。
经过一番“神操作”,恒丰银行成了管理者捞钱的工具。这多像电影《寄生虫》,被你请来管理房子的人,把自己搞成了房子的主人。经过姜喜运、蔡国华的接力腐败,最终恒丰银行落下了千亿不良资产。蔡国华落马后,山东省政府方面和中央汇金公司通过巨额注资,才使恒丰银行补上了窟窿。
银行圈的“玩法”有很多,除了“内部人控制”,还有一种或许可称为“大股东控制”。这方面要以包商银行和成都农商银行为代表。“明天系”是包商银行的大股东,利用其89%的股权垄断地位,包商银行的大量资金被“明天系”违法违规占用,形成逾期,导致包商银行出现严重的信用危机。逾期总额度,至今还没个准数。与此类似,成都农商行的大股东是“安邦系”。延迟两年之后,该行上个月才公布了2018年年报,财报显示“安邦系”共套取了90亿资金。
这种“大股东控制”模式,往往需要大股东、管理层和地方主管官员的“通力合作”。在这样一个腐败链条中,银行充当了利益集团的“赋能工具”,成了利益输送的关键中转环节。无论哪种模式的金融腐败,都呈现出“腐败当量大”这个共性。每一个案件涉及到的资金,都大到让普通人算不过账来。每一桩案件涉及范围都很广,牵扯人员都很多。每一个腐败高官都被指控多项罪名,其权力之任性都令人惊愕。蔡国华甚至还搞出来一个什么“蔡国华思想”。
更重要的是,这些案件的破坏力特别大。这些被控制的银行,不但成了少数人的“提款机”,也成了公共利益的“挖坑机”。在现代金融体系下,一家银行往往与多家企业、金融机构甚至地方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业务联系,这些银行一旦出现问题,会带来连锁反应,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形成金融漩涡。这些利益集团某种程度上也是看准了银行“大到不能倒”,才敢于疯狂挖坑。
在疫情放大了经济不确定性的当下,处理这些银行的问题尤其需要高超的技巧。上述三家银行所在地政府,都采取了由政府牵头多方筹集资金托底,化解存量不良资产的办法。同时对于事件中暴露出的腐败问题,一追到底。烟台、内蒙古、成都等地都有相关高管及监管机构官员落马,一项统计显示,2019年全国银行系统有超过40名高管被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银保监会纪检监察组副组长李艳茹透露,去年全系统共立案178件,其中驻会纪检监察组立案32件,超过十八大期间立案总数。
这“一托一打”,既保障了金融系统的稳定,同时大力清理腐败,可以说是目前局势下的最妥善方案了。
日前银保监会党委书记、主席郭树清就表态,要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特别强调依法高效处置高风险金融机构,高度警惕各类“黑天鹅”“灰犀牛”和蝴蝶效应,始终跑在系统性风险前面。可以大胆预测一下,随着疫情结束各项工作回归正轨,今年“金融反腐”力度将会更大。
面对疫情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再来理解十八大以来的各项改革,会发现这些改革客观上都在释放中国面临的各种风险,包括政治上的、经济上的、生态上以及社会领域中的。正是因为我们比其他国家早着手了七八年,才使得我们面对世界范围的危机时,更加从容主动。金融系统的风险,将会给经济运行乃至社会稳定都带来巨大隐患,这是中国的治理逻辑所坚决不能允许的。深入清除金融腐败,既是反腐败大势所趋,更是复杂内外局势下的必然要求,谁都无法闪躲。局中人,该醒醒了。
(文/于永杰)
责任编辑:郑亚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