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数据、小程序、 AI自动量体温…北京高校科技赋能疫情防控
6月9日下午,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与北京日报社联合举办“常态化下的高校疫情防控长效机制建设”研讨会。
北大:推出食堂指数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宝剑介绍,学校把湖北毕业生返校作为第一批返校的同学,6月3日,北大12位教师到达武汉,从恩施、宜昌、武汉接回湖北学生,帮助湖北学生购票,做心理辅导和思想引领工作。6月6日,数百名湖北籍毕业生在老师陪伴下顺利返校,其他毕业生也将按照相关计划有序返京返校。
他透露,在疫情长效防控方面,北大特别突出了四门防控,即校门、楼门、房门、家门,同时抓好技术手段赋能。疫情期间学校大大加快了信息化建设,升级了防控设备,实现了人脸识别闸机和红外线测温仪一体化,设备、校门、楼门全覆盖,开发了燕园云战疫平台,建立了覆盖全校的疫情和信息化报告网络。4300门本科和研究生课程,采用直播、慕课、视频会议的方式开课,覆盖四万名学生。
针对学生返校,北大将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校园内行踪实时可追、实时可控,实现风险预测、预报、预警,同时,继续暂停校园内一般的聚集性活动。
另外,北大升级了食堂管理,推出了更加精准的就餐指数,便于师生及时掌握各食堂就餐人数,延长食堂供餐时间至三小时,并引导师生错峰、分批有序,采用云订餐、送餐到宿舍的方式疏导就餐人群。
清华:本届学生基本能正常毕业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过勇说,学校在已有防控工作体系的基础上,专门成立学生返校工作组,制定学生返校方案和33项子方案,应急预案和配套的工作指南,对学生返校流程和返校后的各方面工作做出安排,自6月6日起,学校分8批安排毕业年级学生和其他学生自愿、分批错峰返校。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清华做出延期开学、如期开课的重要决定,用线上教学的方式保障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他还透露了今年的毕业数据,以往清华每年四次毕业,今年增加了一次,安排在6月份,“6月份的数据比往年下降,加上8月份毕业人数比往年略有提升,所以学生基本能做到正常毕业。”
目前,清华正在积极筹备毕业典礼、毕业生党员大会、集中主题党团日等活动,努力让特殊时期的毕业典礼成为这届毕业生留下深刻难忘的记忆。
近日,一款名为“清华紫荆”的小程序正式对外发布。根据当前方案,清华要求,在校教职工和返校学生登录这款小程序,按照健康监测要求进行每日体温测量和采集,体温正常即可显示绿色“紫荆码”,实现“手持紫荆码、畅行清华园”。
过勇表示,清华还将把疫情防控信息化建设纳入研究制定的智慧校园建设规划中,在“清华紫荆”系统开发基础上不断完成相关软硬件设备,融入新的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推动校内各关键部位的人员测温和身份验证等设备全覆盖,为突发事件时人员的溯源和排查提供信息技术支撑。
北理工:毕业生就业率已达84.3%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杨志宏说,学校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师生员工健康信息实时汇总,形成轨迹可追溯的线上管理,为疫情防控常态化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学校创新开发“幸福北理”疫情线上打卡系统,并在北京理工大学企业号上投入使用,全校师生员工每日进行线上打卡,实时更新健康动态、打卡地自动定位,有效保障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学校还全面升级校门、宿舍、食堂、重点楼宇的防控措施,有效检验并记录师生动态,同时在“幸福北理”开发疫情防控模块,通过扫描二维码登记身份信息、时间信息及健康状况,记录师生在楼宇、教室内的停留时间和位置,可通过对师生员工进入不同楼宇、教室等区域设置通行权限,有效实现分时、分区管理,减少交叉接触几率,实现师生校内轨迹可追溯。依托大数据平台,北理工实现了疫情防控精准化、全覆盖。“幸福北理”软件是北理工自主研发,可有效保护师生的隐私信息。
截止到6月8日,北理工毕业生全员就业率为84.3%,其中本科生就业率76.07%,硕士生就业率93.59%,博士生就业率82.82%,居全国高校前列。
首师大:晨午晚检体温自动记录
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缪劲翔介绍,为了建设智慧校园大数据平台,学校购置配备一百多台刷脸测温身份验证设备,实现人员的校内流线数据实时采集,为科学防疫提供保障。
疫情期间,首师大充分动员师生参与线上教学,加大力度积极改善教学信息化基础条件,竞选网络教学平台和工具,全面开展教师网上授课,做到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除了个别实验课程和实习见习安排未能实现外,总体课程得到了保障。
“返校复课是否顺利,是进入常态化防控下,检验学校应急能力的重要标尺。”缪劲翔介绍,学校精心设计学生返校批次流程,精心安排毕业交流和就业指导安排,精心营造校园氛围,精心保障隔离点、观察点和学生公寓的食宿医疗服务和应急保障;同时,精细化规划师生的防控单元,完善日报告要求,建立人脸识别体温监测网络,实现晨午晚检体温自动化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