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疫情失业,两个月求职几十次未果,一个建议如何帮助这个90后就业

日期:06-09
疫情就业新冠肺炎

原标题:因疫情失业,两个月求职几十次未果,一个建议如何帮助这个90后就业

因疫情失业,两个月求职几十次未果,一个建议如何帮助这个90后就业

“最近投了多少简历了?”“也不多,两三次吧。”

上周,宝山区就业促进中心首席职业指导师李弘办公室里来了一对母子。儿子杨浩即将毕业却不急着找工作,家长刘女士很着急。

“剩余的时间呢?”李弘又问。杨浩没有做声。“基本都在‘弄电脑’,我家儿子对电脑还是很感兴趣的。”刘女士插话道。虽然没有点破,在场的人都明白,“弄电脑”其实就是打游戏……

杨浩是2月复工以来李弘与同事们接待的40余名求职者之一。4月以来,前来寻求指导服务的人数开始显著增加——许多春节前离职的劳动者已度过近3个月“空窗期”,焦虑情绪与日俱增,一些毕业在即的应届生也开始就业犯愁。如何化解这些不同求职者的困惑?李弘通过实际案例提出了自己的专业建议。

应届毕业生:调整观念,拓宽渠道

令李弘感到以外的是,尽管工作没着落,杨浩却丝毫没有紧张。

“从简单的交流就能得出,他花在求职和了解职业信息上的时间是很不充沛的,也并没有显示出很强的意愿。”

今年以来,除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一些线上课程或作业,杨浩大部分时间都在家打游戏,父母很想“推他一把”,但他的借口却似乎令人无法反驳:自己的专业是酒店管理,酒店行业目前受疫情影响较大,就业形势不好,投出去的简历也杳无音讯。

杨浩的情况不是个例。李弘发现,从部分高校反馈来看,不仅大量学生不着急,甚至相当一部分家长也不着急。“有家长觉得安全第一,这时候出去闯还是有点风险。再说了也不是养不起,‘屏’到下半年,找不到工作大不了去考研。”

一家职业院校的老师也向她透露,目前在岗实习的应届生仅占约5%。学校对学生开展了一项调查,了解学生对今年就业形势感觉如何、对就业是否感到焦虑。出乎老师们意料的是,学生们的焦虑情绪并不严重,表示焦虑的学生还不足三成。“大部分学生都挺自信的,觉得再等等也没关系,下半年肯定能找到工作。”

现实情况可能并非如此。

往年的此时,许多学生早已签好“四联单”,完成论文,准备参加毕业典礼,同时许多学生也利用最后一学期进行实习或已经到岗。今年由于疫情,很多原来已签订好实习协议的应届生也都无法到岗了,这将直接影响他们顺利就业。对一些学生而言,“毕业即失业”,或许不再是危言耸听。

“很多学生觉得外资企业、500强企业肯定还是招人的,但他们并不了解今年很多企业的项目都在进行裁撤和人员减编,形成了盲目的预判。”在李弘看来,一些应届生对整体市场情况还缺乏认知,对今年的整体就业形势也缺乏预判,加上长期未返校,没有了老师的叮嘱、一轮又一轮的宣讲会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就更不容易产生“紧迫感”。“今年的毕业生不抓紧就业,与明年新一批学生叠加,恐怕市场并没有足够岗位来消化。”

李弘指出,应届毕业生求职优势最明显的阶段恰恰是毕业前后的这段时间,许多学生和家长却并未意识到:“当你有了一年的空窗期,期间没有工作经历填补,对后续的求职会影响非常大。”

“希望他们能再把这根弦绷紧一点。”李弘介绍,除了帮助应届生正确认识今年的就业形势,职业指导师们还会在拓展求职渠道、优化简历等方面支招。

李弘发现,许多学生求职渠道过于狭窄,仅仅关注了个别求职网站或校内信息平台,这些渠道的岗位供给并不如往年那样充足。除了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传统平台,李弘也会为求职学生们推荐市就业促进中心打造的“乐业上海”平台,以及“上海人社”APP,以及不少企业在使用的猎聘、Boss直聘等平台。“要把渠道打开,而不是每天只盯着一个网站,投递的简历少了,应聘概率肯定不会高。”

“虽然受疫情影响,企业更愿意招有工作经验、来了就能‘上手’的员工,但不代表应届生就没有机会。”李弘建议,应届生在求职时,应当用心调整好自己的简历。应届生的优势在于用人成本较低带来的高“性价比”,只要在简历中凸显出自己具有该岗位相关的经验,或“可迁移”的能力,就依然有竞争力。

“很多应届生觉得,上一届学长都拿八九千,今年自己只有五六千,接受不了。”李弘建议应届生们调整期望值。“今年市场本身就有薪酬调整,另外你要能够‘PK’掉很多有工作经验的的人,除了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意愿,优势就在于能够接受相对处于起步水平的薪酬待遇。”因此,应届生在制作简历时一定要突出以往校内外实习、活动经历,尽可能有针对性地凸显与岗位相匹配的工作能力。

在为杨浩进行指导时,李弘发现他曾有在麦当劳兼职的经历,便帮助他进行了细致梳理。“比如收银服务、门店清洁、客户投诉处理,这些在很多餐饮或门店连锁行业都是有对应岗位的,不用局限于酒店行业,这样求职匹配度会更高,成功率也能大大提升。”

经过了简历修改和心态调整,杨浩的求职状态在短短两周内就有了明显改善,不仅调整了日常作息,也更多开始进行简历投递,最近这几天,已经陆续接到了好几家单位的面试通知。

因疫情失业劳动者:摆脱路径依赖,凸显“可迁移”能力

“受疫情影响,公司决定暂停营业。如果到了9月行业复苏了,再把大家招回来。”

今年3月,在一家教育机构工作的“90后”女孩程洁因公司停业而被解除了劳动合同,虽然老板给出了口头承诺,员工们都心知肚明:要重新自谋生路了。

但在重新求职时,程菲却遇到了不小麻烦。在行业里已经工作5年多,她一直在从事行政助理等方面的工作,负责组织安排课程、学生活动、学术交流、学生事务等方面工作,对教育培训行业已经非常熟悉。然而,疫情导致线下教育培训行业整体陷入“停摆”,市场上已经没有与自己匹配的岗位。转型,成为横亘在面前一道不得不迈过的坎。

问题随之而来。转型能做什么呢?如果转型做行政、人事等岗位,自己没有相关工作经验,只能从头开始,由此导致的就是薪资水平的大幅下降,原来她的薪酬到手约9000元,现在网上的行政、人事岗位薪资水平却都是腰斩。立刻转型薪资太少,但等到下半年重回教育行业,这几个月的收入来源怎么解决?房贷怎么还?万一到时还是找不到工作怎么办?程洁面临着一道不得不做的选择题。

失业后的一个月里,她投递了数十份简历,却始终没有找到工作内容、薪资待遇都合适的工作。有些是因为自己以往的工作经历与求职岗位不匹配,简历投完便石沉大海,有些则是因为薪资水平让她实在无法说服自己。4月底,感到“走投无路”的她,通过“上海人社”APP预约了宝山区就业促进中心的就业指导服务。

“找不到工作肯定不是因为能力问题。”在了解情况后,李弘分析帮程菲分析了原因,她认为,在教育、旅游等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中,因疫情失去工作的从业者们许多都有一定工作经验,他们求职时碰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容易有“路径依赖”。“他们觉得自己对其他行业并不熟悉,在求职过程中有意无意在原行业寻找岗位信息,导致求职渠道过于狭窄。”

李弘发现,程洁在简历中,一直将自己以往的工作描述为“学生事务”,导致与岗位匹配度较低,简历投递后回复率也很低。

“简历要突出通用能力、职业技能,而不是描述以往的工作内容。”李弘建议。比如“与学员沟通”“帮助学员制定学术计划”,放在一般的企业中,体现的就是与客户的沟通能力、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以及同事间的协调能力。而“微信号内容发布”,对应的就是写作能力与新媒体运营能力。“求职者要梳理出自己的‘可迁移’能力,在原来的行业中被迁移出来,在当前市场岗位上可以胜任的能力。”

经过梳理,李弘对程洁的简历进行了优化,从而使得她的面试几率大大提升。“当你面试一个行政岗位,企业不会再因为你以前一直在教育行业工作就觉得你没有经验,而是会更多关注你具备哪些能力。”

就在两周前,程洁成功面试了一家环保相关单位的新媒体运营岗位,不仅工作内容匹配度高,薪资待遇也与以往相差不多,目前已经谈妥合同准备上岗。

“一旦有了‘路径依赖’,就很容易焦虑,不知道下一步怎么走。”李弘表示,对许多受疫情影响被动失业的劳动者来说,程洁的例子对许多求职者来说都具有参考价值,只要梳理出以往的职业优势,凸显“可迁移”能力,后续求职就会相对顺畅很多。

(文中求职者均为化名)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吴頔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笪曦

山西加速创建绿色建筑创新项目 疫期产能增百倍 市场饱和下“医耗之都”求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