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家卫健委主任总结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的五点“中国经验”
6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并于当日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
有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提问称,白皮书里提到“两提高、两降低”以及“四集中”等一些医疗救治的概念。请问这些医疗救治的举措有哪些可以在国际上进行分享?还有哪些做法是可以为今后的传染病疫情患者救治来提供经验?
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马晓伟答复称,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救治工作中,中国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提出了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理的“四早”策略,同时提出了“四集中”的救治原则,把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作为突出任务来抓,经过广大医务工作者艰苦卓绝的努力,在4月26日湖北省武汉市新冠肺炎住院患者清零。截至6月2日,全国新冠肺炎治愈率达到了94.3%,超过了病毒性肺炎的平均治愈率,应该说通过这次救治,我们对重症病毒型肺炎的救治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马晓伟从五个方面总结了救治工作中的主要做法:
一是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控制传染源、降低感染率。
我们修订了六版新冠肺炎防控方案,对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发热患者和密切接触者四类人员实行严格的隔离和管控,做到“应收尽收、应检尽检、应治尽治、应隔尽隔”。在中央工作组的指导下,武汉市两次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社区拉网的排查,不落一户、不漏一人,按照这样的标准实现了病例存量清零,把在社区和社会上流动的病人和传染源完全清点清楚,并且收治控制,这对疫情的防控发挥了十分重大的作用。从一般规律上来讲,传染源一旦被控制,经过两个潜伏期疫情就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实践证明我们这些措施是非常管用的,是非常有效的。
二是加快检测。
在现代医学的背景下,没有检测的能力就谈不到发现传染病、控制传染病。前方工作组到了武汉以后,加强对这方面的指导,下放了检测传染病的权限,从完全由CDC检测下放到所有二级以上医院,扩大实验室,培养人员,同时发挥第三方作用来加强检测工作,使武汉的检测周期从2天缩短到4-6小时,从每天只能检测300人/份提升到5万人/份,构起了“2小时内完成网络报告、12小时内完成检测信息反馈、24小时内完成流调”这样一个闭环系统,因此对控制传染源发生了很大的作用。疫情初期确诊一个病人平均间隔时间是15.4天,到中期以后确诊一个病人缩短到3天,疾病传播的几率被大大地减少,流调工作和检测闭环系统的形成,使我们掌握了控制疫情的主动权。
三是千方百计保障医疗服务供给,提高收治率。
全国指定了20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和重症治疗医院,同时又有1万余家发热门诊。在武汉,中央指导组推动扩大病床,建立定点医院、方舱医院和隔离点梯次布局的应急救治网络。改进一批定点医院,比如建设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改造同济、协和、湖北省人民医院等综合性医院,使定点医院从35家增加到86家。同时,在这次疫情防控当中,我们建设方舱医院,方舱医院的建设对收治大量的轻型病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得我们在社区排查出来的病人能够有床收治。从2月3日决定建立方舱,2月5日方舱医院收治病人,到2月16日我们建立了16所方舱医院,扩大了12000张床,在那个时段内完全实现了“应收尽收”,所以在2月16日就实现了“床等人”的愿望,掌握了疫情防控的主动权,到2月19日出院病例和确诊病例持平,疫情出现拐点。
四是增用一批隔离点。
把630多所宾馆、学校、培训中心和医疗机构改造成密切接触者和疑似患者的隔离房间,有效的采取了隔离措施,落实了防控点工作。在提供服务供给方面增加床位,是我们前期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五是全力以赴救治病人,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我们进行了大规模的医疗救援工作,346支国家医疗队,4.2万名医务工作者,1.9万名重症医务人员赶赴湖北和武汉进行治疗。在这方面主要采取的措施是由国家队接管所有重症患者,整建制接手重症病房,重症医学科、呼吸内科、循环内科和感染科的医生担任主力,大批重症医学的护士前往武汉,一个重症患者三个护士进行看管。在这方面我们把重症患者集中进行治疗,水平不断在提高,同时我们也在方舱医院开展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轻症病人,阻止轻症病人由轻症转为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