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

日期:06-05
创新驱动科学中心

原标题: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

激活创新策源能力赋能城市美好未来

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

成都打造面向未来的创新载体成都日报记者胡大田摄

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

未来科技城效果图

一部波澜壮阔的世界成功发展史,就是一部辉煌灿烂的科技创新进步史。

放眼全球,英国伦敦,构建科技金融协同共兴模式,诞生了全欧洲50%的金融科技初创公司、30%的独角兽企业;日本东京,形成政产学研内生驱动模式,集聚了日本30%高校院所,专利转化率高达80%。

环顾全国,上海,建设“最高最好最优”的营商环境,集聚超过70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深圳,以企业为主体推动科技创新,诞生了一大批本土领军高科技企业……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为成都带来了时代机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等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

抢抓发展机遇,成都市科技创新大会提出,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打造面向未来的创新载体、营造最具活力的创新生态,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构建“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成果转化-产业创新-未来城市”一体贯通的全周期创新体系,实现城市发展动能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性转变。

科技创新是城市群参与竞争的“制胜法宝”

这里将成为重要的创新驱动动力源

“英国工业革命以来200多年,人类经历的每一轮科技革命,都是‘硬核科技-产业经济’式革命。”在成都市科技创新大会上,中科院成都分院院长张雨东说道。“全球”“科技”“创新”……正是成都市科技创新大会上的热词。

创新是推动城市发展的第一动力。环视全球,筑波科学城围绕国立实验研究机构和筑波大学形成国家级科研中心和高水平教育中心,从日本最大的科学中心、知识中心向科学型国际都市转变。对标国内,张江、怀柔、中关村科学城同样是科技创新的佼佼者。

在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杨继瑞教授看来,“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经转换为城市群和城市群、都市圈与都市圈的竞争。”纵观世界,科技创新是城市群参与竞争的“制胜法宝”。

数据显示,2019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量分别达到8.5万亿元、23.7万亿元和超10万亿元,这“三大动力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显然,一体化或“抱团”发展要比单打独斗更利于城市的长远发展。

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引领区域发展的同时,西部地区急需打造动能更加强劲的极核,助力全国经济动能转换,成渝地区一直以来都被寄予厚望。

对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给出了明确定位,即“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而《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战略规划(征求意见稿)》就提出,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将以建设全国重要的创新驱动动力源、全国重要的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全国一流的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地、全国领先的创新创业生态典范区为战略定位。

瞄准创新,紧锣密鼓中,成渝创新互动频繁、同频共振。川渝两地科技部门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两地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两江新区、天府新区,西部两大国家级新区宣布了双方在2020年合作的10大重点任务;重庆高新区、成都高新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西部科学城、成渝科创走廊、内陆自贸港等建设……

畅通科技基础研究的“最”初一公里

这里将成为创新策源地和科研主阵地

5月20日,成都科学城,我省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批6个支撑项目启动建设。未来,这里将诞生最高试验速度每小时1500公里的高架结构真空管道磁悬浮交通试验线,将建成全球首套大型山地灾害链室内模拟平台等全球领先成果。

唯有在创新发展中持续放大自身比较优势,最大程度集聚运筹全球高端要素资源,抢占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才能持续提升发展的位势能级,始终屹立世界先进城市之林。

聚焦全球,成都从一开始就站在高位谋划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我们借鉴吸纳了日本筑波、深圳光明、上海张江等国内外科学城的先进经验,组织了由两院院士领衔的50余人专业团队开展深入研究。”相关负责人介绍。

定位为建设全国重要的创新驱动动力源、全国重要的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全国一流的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地、全国领先的创新创业生态典范区的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致力于打通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最先一公里”和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最后一公里”,成为创新策源地和科研主阵地。

《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战略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将实施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先行先试、健全创新要素优化配置机制、赋予科研事业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深化科研评价机制改革四项策略,改革科技体制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决心与信心可见一斑。

作为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的成都科学城,正围绕网络安全、航空航天、生命科学等领域,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天府实验室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畅通最初的一公里,载体和项目很重要。”中科院成都分院科技合作处处长董微介绍,目前,中科院成都光电所、成都生物所、成都山地所、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中科信息,以及成都有机化学公司等机构已完成了整体搬迁,正在筹备天府宇宙线研究中心、省重点实验室等项目。

“营城”与“谋势”相结合

这里将为人才提供最优越的发展环境

无须驾驶员、全程解放双手、智能导览……在成都新经济活力区,一辆无人驾驶的漫游车实现了无人驾驶技术+智慧景区的结合。“成都正在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打造环城生态圈,这给我们的产品落地提供了广泛的空间。”金瑞麒智能科学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志刚说。

这一场景,正是成都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具体体现。

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成都创造公园城市形态,探索生态价值多元转化路径,彰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强大生命力。生态价值的转化起到引人聚人的效果,越来越多的创新创业人才集聚于此,也吸引着全国乃至全球的创新要素聚集。

将最优美的公园城市环境提供给科技创新人才,将最优质的生产要素和空间资源安排给科技创新产业。以“人城产”逻辑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都重塑产业经济地理,以产业生态圈引领产业功能区建设,加速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同城化配套。在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过程中,将立足成都创新资源优势和城市发展战略,通过数字链、创新链和价值链与全市66个产业功能区相嫁接,开辟科学城发展的拓展空间,形成“核心驱动、协同承载、全域联动”的发展格局。

最优质的生产要素和空间资源、最优美的公园城市环境、最优惠灵活的资源配置政策……当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遇上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当“营城”与“谋势”相结合,正培育着创新生态,助力打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驱动着城市发展动能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性转变。

可以预见,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的建设,将推动科技功能布局与城市战略方向相契合、科技攻关重点与主导产业需求相匹配、科技应用场景与美好生活向往相适应,带动成都实现从被动跟跑到主动领跑的历史性转变。(记者宋妍妍吴怡霏曹凘源制图赵蕴如照片除署名外由受访单位提供)

东安湖体育公园 “一场三馆”建筑形态年底呈现 东莞供电局供电可靠性连续三年迈进全国前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