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家文物局长赴赤峰现场检查千年辽塔保护工作:深刻汲取教训
今年4月,经媒体报道,内蒙古赤峰千年辽塔——武安州白塔因修缮滞后、存在损毁、面临倒塌引发关注,当地随后启动抢救性加固保护白塔。最新消息显示,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近日赶赴现场检查。
除险加固中的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辽代武安州白塔(5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王靖摄
《内蒙古日报》报道提到,6月1日下午,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石泰峰和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珠一同在赤峰市巴林左旗考察契丹辽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研究推进相关文物保护工作。石泰峰指出,契丹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契丹辽文化遗存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意义非同寻常。
除险加固中的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辽代武安州白塔(5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朱文哲摄
6月4日,微信公号“国家文物局”刊发消息,介绍了此次考察的更多细节。
消息称,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6月1日至3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陪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石泰峰调研赤峰市文物保护工作,并进行座谈。
消息提到,刘玉珠现场检查武安州辽塔保护情况,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郑东波,自治区文物局局长陈永志,赤峰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以及国家文物局督察司、文物保护与考古司、革命文物司有关同志陪同调研。
在武安州辽塔现场,刘玉珠登上脚手架仔细查看文物病害问题和已采取抢险加固措施效果,详细询问前期勘察、方案编制和施工前期准备情况,要求力争在年内完成辽塔保护维修项目。工作会上,陈永志、赤峰市人民政府市长王旺盛分别作了工作汇报。
刘玉珠指出,赤峰市文物资源丰富、保护压力大。各级党委政府和文物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提高政治站位,深刻汲取此次武安州辽塔保护工作的教训,按照国家文物局统一部署挂牌督办全区仍未实施的立项项目,并举一反三,补齐制度短板,切实加强文物保护项目全流程管理。
刘玉珠强调,要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保护理念,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协调处理好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今年4月,《新华每日电讯》刊发报道指出,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的武安州白塔破败而悲凉。这座身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约有1000年历史的辽代白塔,目前裂开至少18道黑缝,生出100多个黑孔,塔身倾斜,不时有砖块坠下。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各方都意识到了千年白塔岌岌可危,但是维修工作长达7年始终在“纸上”来回打转,迟迟不见修缮,导致千年辽塔状况一天不如一天,面临倒塌。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辽代武安州白塔周围架设着脚手架(5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朱文哲摄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查阅文件发现,早在2016年,国家文物局就在《关于武安州遗址—武安州塔保护加固工程立项的批复》中,同意白塔的修缮工作。可之后迟迟不见内蒙古启动维修,直到2018年白塔的处境被媒体报道引发关注,敖汉旗方面才回应“不知道工程立项在2016年时就通过了”。
2018开始,敖汉旗终于着手起草维修方案,但逐级向自治区上报了2次《武安州遗址—武安州塔保护维修方案》,都接连被第三方评审打回修改,截至目前修缮仍未开始。敖汉旗一位不愿具名的干部透露,实际上当地向上提交修缮计划最早可追溯至2013年,“上面重视不够”没啥实质进展,现在翻回头看,白塔一直在纸上“修缮”了多年。
5月11日,工人对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辽代武安州白塔塔身进行临时性加固。新华社记者王靖摄
报道刊发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于4月20日晚发布辽代白塔修缮滞后事宜情况通报:4月12日至14日专门委派工作组到敖汉旗,召开现场办公会,共同商讨针对性修缮措施,已明确搭设脚手架,对面砖脱离等病害进行排查,采取临时稳固等措施保护白塔,并已明确下个月完成修缮方案,立即启动白塔修缮工程。
之后,新华社5月11日从敖汉旗委、旗政府获悉,敖汉旗辽代武安州白塔抢救性加固于5月11日完成,修缮工作将于5月18日提交修缮方案后正式启动。
敖汉旗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张红民介绍,根据国家文物局要求和专家意见,旗里确定了武安州白塔的维修加固步骤。第一步是进行抢救性加固,对塔身用钢箍进行加固;在二层大檐和塔身处,加钢绞线进行临时加固;对塔顶采取防水和避雷措施进行保护。第二步是完善修缮方案并展开修缮。白塔修缮方案将于5月18日提交内蒙古自治区,接下来按照国家文物局修缮规范要求和专家意见展开修缮,将于年内完成。
报道称,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获悉,除武安州白塔外,内蒙古文物部门正在对全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全面排查整改,并完善文物保护机制,切实加强文物保护工作。
责任编辑:祝加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