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北京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

日期:05-29
宏观经济形势制造业新冠肺炎

原标题:张杰:北京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

张杰:北京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

▲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2020年5月10日,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通过线上直播方式成功举办北京经济论坛(总第3期)“北京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处于复工复产关键过渡期的北京新经济”。

首发院副院长、经济学院张杰教授在主旨报告中深度分析了北京2020年第一季度的宏观经济形势,解读了北京经济全面复苏和高质量发展模式形成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提出了需要特别关注的几个问题。

以下为演讲实录:

一、北京2020年第一季度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北京第一季度GDP增速同比下滑6.6%,与全国和其他重点城市的情况不太一样。第一季度的数据说明两方面问题:第一,类似于深圳这样以出口为导向的城市,受到全球新冠疫情负面冲击比较大;第二,北京严防严控的政策并没有对北京宏观经济带来额外的负面冲击。

北京第一季度工业部门增加值降幅显著,但是3月份降幅大幅度收窄。抗疫相关制造业领域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20年地区季度,北京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4.7%,降幅比1到2月份收窄1.5个百分点。相比全国层面一季度工业增加值8.5%的降幅,显得下滑趋势较为突出。但是与上海地区一季度工业增加值17.4%的降幅,北京的降幅比较小。

北京四大支柱产业的增加值呈现“1升3降”的现象。3月份支柱产业增加值增速均呈现好转的态势。我们看一季度电子行业增加值增长了5.9%,电力行业下降1.4%,医药行业下降了5.3%,汽车行业下降30.2%,其下降是全球的趋势。

北京的高精尖产业复苏的态势更为明显,后续恢复的态势加快。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下降4.2%和10.4%。

第三产业部门受全球新冠疫情负面冲击比较大,恢复周期需要一段时间,整体向好的状态基本可期。互联网经济显示一定的发展活力。2020年北京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4.8%。同期,全国层面下降5.2%,上海地区下降2.7%,杭州地区下降1.1%,深圳地区下降1.8%。因为北京是全国服务业占比最高的城市,所以北京服务业比上海、杭州、深圳下滑的态势更明显,呈现这样负面增长态势跟北京产业结构是相关的。

第三产业中,行业分化明显。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分别增长了5.5%和3.5%,教育行业增长1.8%。科技服务业、商业服务业、文体娱乐业均呈现两位数幅度下滑。1到2月份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收入增长9.6%,带动信息服务业保持增势;互联网广告企业收入增长9.9%,拥有电子商务平台的规模以上教育业企业收入增长58.2%,对稳定北京服务业和稳定北京居民收入起很好的拉动作用。

北京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受冲击影响效应比较大,但3月份降幅呈现明显收窄态势,高精尖产业领域的投资增速呈现出相对较好态势。

一季度,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速同比下降7.1%,降幅比1到2月份收窄12.8个百分点。对比来看,全国同比下降16.1%,深圳同比下降16.1%,上海下降9.3%,杭州市下降6.0%,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北京受到冲击相对比较小,后续发展能力比较强。

分领域看,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也下滑,但有一个亮点,民间投资增长了4.6%。并且高技术产业和高精尖产业体系投资增长比较快。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在电子、医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了46.1%和12.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投资增长了1.4倍。

北京市场消费在全球疫情冲击下呈现较大幅度下滑态势,特别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受冲击更大。但消费领域的新模式新业态发展良好。

一季度,北京市场总消费同比下降12.5%,服务业消费额下降了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21.5%。这主要是因为住宿餐饮业零售额下降了48.4%,并且3月份降幅比1到2月份扩大了8.6个百分点。百货传统业零售额均下降3成以上,汽车、石油制品和家用电器分别下降47.9%、42.5%和31.5%,降幅比1到2月份都有不同程度扩大,下滑程度比较明显。

北京市居民收入增长的趋势放缓,凸显疫情冲击对北京地区就业和收入问题所造成的重大影响,迫切需要顶层设计和统筹解决。

一季度,北京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4.7%,比上年同期回落3.6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其实际增长0.9%,其中工资性收入4.9%,是北京地区居民收入增长放缓的主导因素。北京与全国差别在于,受到冲击的群体的收入暂时减少,工资性收入是主导性因素。

与上海地区相比,一季度上海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期增长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上增速为1.5%。杭州地区相比,一季度杭州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1.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3.1%。北京工资跟上海相比没有明显优势,但是和杭州相比,北京的下滑幅度并没有太明显,由此可以看出它是相当可控的。

北京CPI上涨明显,其中,食品类和医疗保健类商品和劳务是价格上涨主导因素。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8%,高于上年同期2个百分点,比1到2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13.1%,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9.7%。北京和上海相比,上海是3.4个百分点,比上海略高一点。

在遭受国家减税降费政策的翘尾、新冠疫情冲击以及上年同期高基数等多重因素叠加作用效应下,2020年一季度北京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1.0%,降幅较2月份扩大4.5个百分点,同期税收收入下降14.4%,降幅呈现扩大的趋势。

全国来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4.3%,上海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11.3%,北京下降11.0%。和全国以及其他地区相比的话,北京并没有任何的特殊之处,因此不要对北京公共收入下滑有过分担心。这是普遍趋势。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北京出口呈现正增长的态势,其后续能力值得关注,核心在于民营企业出口能力严重不足。一季度,北京地区(包含中央在京单位)进出口较去年同期下降6.2%,其中,进口下降8.4%,出口增长4.4%。3月份,北京地区出口下降了2.3%,我们有理由担心北京地区的出口量是否可持续。

北京的两大核心支撑产业值得高度关注。北京第一大产业是金融业,这次新冠疫情冲击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支撑作用。

北京金融业呈现逆势增长,金融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5.5%,金融业增加值一季度高达22.5%,并且对整个北京的税收收入起着压舱石的作用。一季度北京金融业实现地方财政同比增长8.4%,占全市财政收入19.4%。

另外高精尖产业体系复苏节奏相对较快,彰显出特定的经济恢复能力和维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韧性和稳定性。一季度北京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2%和10.4%,降幅比1到2月份收窄4.1个百分点和4.4个百分点,整个收窄幅度明显好于规模以上工业的平均水平。

二、对北京经济全面复苏过程中暴露出的重大问题与战略判断

北京是经济受到冲击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后期的经济恢复能力业面临极大的风险和挑战。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服务业“伤害”最深。因为大部分的服务业,无论是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都需要人的面对面的交流服务。北京的服务业2019年GDP占比达83.52%,,高于上海的72.7%。所以服务业比重越大的城市在此轮新冠疫情受伤就越重。这也是北京经济下滑原因。

面对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坚定不移的国家发展战略,即便面临全球新冠疫情的重大冲击,北京经济不仅不能拖后腿,还要起到领头羊和中流砥柱的作用。北京2020年GDP实际增速应该设在3.5%到4.5%之间。经过我们和北京各界的艰苦努力,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还是有很大可能性的。

这是因为北京市的经济增长有如下独特的支撑点:一是主导产业金融业的逆转增长态势;二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全面建设加快,带来大量的投资;三是利用全面部署高精尖制造业体系的建设;四是新基建的着力建设,特别是启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核心的北京特色新基建项目。

将基础研究占北京全社会R&D经费支出比重由12%提高到15%以上,长期目标可设定在30%以上。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提高其在社会GDP的比重,至少要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15%以上,长期来看应超过30%。逆势加大对这些基础研究的投入,实现北京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任务。

消费恢复能力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今后一段时期内北京GDP增速的恢复能力。此次经济的下滑,主要一是第三产业传统服务业部门遭受了重大冲击;二是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优势产业受到的冲击;三是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受到的冲击;四是至少200多万的高校学生无法返校,对北京消费贡献为零;五是各种制造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外地人员不能及其返岗。北京必须要采取有利消费和投资刺激一揽子政策,强力恢复消费能力,率先形成需求和供给良性互动格局。

同时,不要太在乎短期内北京政府的税收收入不足和政府财政收支逆差问题。此轮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必然会对北京财政收支平衡造成影响,急剧扩大政府财政逆差。北京把发展思路主导产业做好的话,今后的税收不是问题,因此不要太过于担心税收问题。北京市税收有两个源泉,一个是金融业,第二是高精尖制造业体系。

金融业已经为北京贡献了很大的税收收入,达到40%以上。而北京的高精尖制造业体系还没有发展起来。可以预见的是,只要北京能够把高精尖制造业体系发展起来,税收便不成问题所以,只要北京把产业发展起来,双轮驱动做好,面临短期的财政问题可以采取中央对北京财政专项扶持计划,大力发行首都建设专项债,以及北京城市副中心专项债,解决短期的资金问题。

此外,北京还要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不仅仅是将北京定位为全球原始创新、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策源地。更应该将北京定位为中国本土跨国企业研发和关键核心产业生产的发源地、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和核心生产基地布局的集聚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瞻性研究基地和重点生产基地。

而本土跨国企业一定是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等方面具有全球领先力的,能够持续研发的高科技企业,恰好完全符合北京地区的综合优势和发展的地位。如果北京有三家华为这样的企业,税收根本不是问题了。

在此轮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对北京可持续发展带来最大的冲击和教训是,北京的高精尖制造业比重相对过低,导致抵御全球疫情冲击的内生能力不足,充分暴露出第三产业服务业占GDP过高的比重所蕴含的经济风险,以及维持经济发展能力的脆弱性。除了总部经济以外,真正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北京不到8%。我们建议有必要尽快实施将北京的高精尖制造业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5%以上的重大发展战略。

并且,要处理好“都”和“城”的关系。“都”要保障政治高效运行,“城”就是发展经济。所以把高精尖制造业体系落在“城”的层面去发展是根本符合北京“都”和“城”关系的。

比如说北京市城市副中心的目标就是发展经济,它的高精尖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可以设定为20%,甚至更高,不要一刀切。北京作为首都如果都放弃了,发展不起来高精尖制造业体系,整个京津冀的经济根本就没有希望,甚至中国整个北方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都会失去主心骨。

这个问题不是危险耸听,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只有北京地区有这么多的人才、资金、技术、创新能力去发展高精尖的制造业的体系,其他地区都和北京有差距;如果北京都不能发展起来的话,也意味着别的地方根本不具备条件。

所以,我们也要注意到北京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正在发生逐步下滑的现象。人才净流出量过大,说明北京全国高端人才的中心地位正在下滑,这不利于北京的高质量发展模式。2019年,北京对于人才的吸引远远低于上海和深圳,这个现象应该被高度重视。

最后,要如何真正落实和深刻体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重大现实价值以及具体的发展路径呢?不少调研都显示北京的产业用地基本上没有了,但也许这不是问题。

把发展视角放在京津冀我们可以发现,六环和七环之间有广阔的产业和工业发展用地。我们完全可以在六环和七环之间打造特定的京津冀的产业发展带,去发展这些高精尖的制造业,高精尖的产业体系。并且高精尖的制造业是环境友好型的、智能制造型的,对环境和人口都没有压力,它只创造大量的GDP和税收。

三、近期北京的工作重点和可能的六点改革突破口

一是北京最高决策层在统筹和制定防控疫情和稳增长政策,及时发力,重点发力,集中发力,系统发力,制定比较好的全面恢复的机会。北京2100万的常住人口,相当比重都是在国家机关、科研高校、国有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就业工作,而疫情对他们的收入影响较小,因此北京的消费基础仍然强劲,这对北京的快速恢复奠定了基础。

二是在全球疫情持续时间不明确,中国4月份某些关键指标反弹增长动力不足情形下,由于北京的特殊定位和较长时期的防控管理模式,我们不要太乐观。

第二季度经济恢复能力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对实现全面实现3.5%的GDP增速目标会带来较大的制约因素。越是在这种复杂情形下,越要彰显北京最高决策层的战略定力和谋划智慧。主动把握好“都”和“城”的关系,在保证“都”安全运行的前提下,要主动发挥“城”在经济恢复增长中的主导作用。要把北京城市副中心,以及三城一区,各种非核心城区的经济发展,放在更加重要首要的位置。

三是考虑北京服务业和本地内需双重主导型的独特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在特征。抓住弥补居民收入缺口和就业机会这些关键问题,这是带领北京经济跳出当前经济下滑困境的核心任务。部分群体的收入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收入下降带来需求下降,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应当认清北京这一问题所在,抓住弥补特定居民群体收入缺口和就业机会这一关键问题,唯有把这个问题处理好,北京经济增长的动力才会逐步恢复。

四是将保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安全和畅通,作为促进北京高精尖产业体系发展的基础工作任务。有必要将北京打造为核心产业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的重要基地。过度依靠别人会产生较大经济风险,北京要抓住这一轮的机会,把自己打造为中国核心产业链,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的重要基地。

五要兼顾考虑北京稳消费和消费补偿性增长和反弹性增长的机会,提前做好谋划布局的战略准备。对此,三点建议可供参考:一是考虑适当加大投放家庭用车的购买指标,释放有效需求,支持中国本土汽车企业和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恢复;二是针对北京地区居民受到疫情冲击导致收入大幅度降低以及生活困难的群众,采取按照身份证发放现金补贴的方式加以扶持。估算北京地区的受影响居民群体可能在80万左右甚至更高,按照每人补贴1万的标准,至少需要政策财政资金支出80亿元左右;三是当前北京发放消费券先进补贴的规模既分散又小,对整个消费补偿性增长和反弹性增长的启动作用有限,是不是考虑把总盘设在200亿元以上。

六要继续完善和强化各种政策扶持体系,帮扶市场主体应对疫情难关。其关键点是能把这些政策真正落到群众和企业对象方面,不能走过场。不要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甚至某些利益集团所干预,才能使政策真正发挥作用。

编辑:李碧莹

投稿、合作、联系我们:futurecity@xjbsmartcity.com

深圳将每季度发布住房供应信息 深圳本土艺术家黄希舜庄锡龙捐赠作品展开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