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破解老楼上楼难题,政策给力更需人的努力
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老楼加装电梯问题连续第三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而且最近两次表述,都已经从2018年的“鼓励有条件的加装电梯”修改为“支持加装电梯”。
这种改变和持续,更加明确传达着国家支持加装电梯、改善民生的信号。老楼加装电梯已经推行了3年,与大量的需求相比,加装成功的案例还是少数。那么,加装电梯为什么没能迅速推开,都卡在哪里,不妨看看以下几个成功案例。
变动
业主“沉默”将视为同意
从上个周末开始,王胜所在的楼门居民群里又热闹了起来,邻居们都在讨论新政策“双2/3同意就可以了”“好像取消一票否决啦”,请楼门长王胜再张罗重新走程序申请加装电梯。
天通苑东三区老楼加装的电梯
王胜所在的小区位于西四环边,小区内十几栋楼楼龄都在30年以上,全部是6层无电梯楼,楼内居民也以老年人为主。去年年中,王胜所在的楼栋成功加装了4个电梯,但王胜所在的楼门却成为整栋楼中唯一没能加装电梯的楼门。“我们三楼的居民是两年前为了孩子上学刚买的房子,觉得不需要电梯,他就直接弃权了。”
“一票否决”确实是加装电梯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之一。这个权力来自于《北京市2016年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其中规定了加装电梯首先征得“双三分之二”居民同意,也要求“同时征得因增设电梯后受到采光、通风和噪声直接影响的本单元业主的同意”。
“这两年的具体工作中,要求必须是100%居民签署同意书。”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确实有因某一位业主在国外无法签字最后卡住了整栋楼加装电梯规划的情况。”
于5月20日发布的《北京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手册》中对这项规定微调为“双2/3同意,且其他业主不持反对意见”。虽然这种修改并不是王先生所在居民群里认为的取消“一票否决”,但也有利于电梯加装的进展。“简单来说,以前沉默是代表反对,现在沉默是代表同意”,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律师包华解释道。
这种松动也让不少人看到了曙光。王胜和几户高层居民也磋商了一个办法,再跟三楼的住户沟通,实在不行就由他们分担该户的费用,来换得对方在弃权后的“不反对”,“只要能把电梯装上,我们多出点钱也是乐意的。”
准备
要成功居委会得给力
黄村西里56号楼,是大兴区最早开展“老楼加装电梯”的试点。全楼总共装了四部电梯,投入使用至今已经两年多,运行情况一直很稳定。家住五单元四层的赵超群大爷今年75岁,以前没电梯时,因为自己身体不太好,爬上爬下又累,他七八天都下不了一趟楼。现在,他随时都可以坐电梯下楼遛个弯。
当初建电梯时,五单元的居民签字工作推进得十分顺利。赵大爷至今都难忘邻居们的支持。“一层的宋师傅、崔师傅,都特别通情达理。另外一户赵师傅的儿子,不仅表示同意,还给电梯如何建提了一些专业意见,让人特别感动。”
但同一栋楼的其他单元也遇到过阻力。电梯需要占用原先楼里的天井,相邻天井住户考虑到采光、通风等问题,都有顾虑。这个时候,社区书记王黎站了出来,她带头多次与居民一起协调,互相沟通,又给不少住户做了很多思想工作。在她的努力下,一些原先反对的居民开始慢慢理解了其他居民的需求,签字工作最终才得以推进。
北京市政协委员刘凝最近三年一直在关注老楼加装电梯问题,几乎每年都会提交关于老楼加装电梯的提案。他非常支持社区帮助居民做好事前的沟通和协调,“加装电梯是一个社区事务,即便前期申请的时候不需要所有人签字,但也应该做通所有人工作,不能无视某一户居民的正当要求。相邻关系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共同协商,政府在中间应该注意引导协商,引导公平。不要因为加装电梯而增加新的矛盾。”
加装
热心居民成了“万事通”
但是,即便有了居委会的“加持”,在整个楼门中得到了所有居民同意,在申请过程中,有时候还是会遇到问题。
最近几天,李成变成了微信群里的红人,朋友们都在向他咨询申请加装电梯的经验。李成所在的社区也有十几年的历史,是一个有几十栋无电梯老楼、几百个楼门的大社区。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李成所在的楼门,第一个成功加装了电梯,推动了整个流程的楼门长李成也成了附近居民信任的“顾问”。
之所以会有这么多人来咨询李成,也是因为之前多个楼门都提出加装电梯申请,其他楼门最终都没能申请下来。“实在太难了,只有我们坚持下来了。”李成告诉记者,当初他们整个楼门居民都签好了同意书,准备了所有需要的材料,但是在向上一级机构申请时却被工作人员打回,“说是还得物业盖章同意。”物业却不肯出具同意书,事情一下子被卡住了。
最终还是李成自己找到了“破题”的办法。他查到了民政局启动落实减证便民改革措施专项行动的文件,“只有5类证明必须要求社区开具,申请加装电梯并不在这5项之内。”
凭着这份文件以及北京市出台的所有关于加装电梯的规定,李成终于拿到了加装电梯的许可。即便拿到了许可,整个加装的过程也非常曲折,物业不肯放行施工车辆、拒绝提供电源,索要政府文件中明确规定不需要办理的施工许可证等各种手续……
李成历数自己这一路的困难,虽然整个流程走下来,他已经对所有规定都烂熟于胸,成了加装电梯问题的万事通,可以有理有据地拒绝任何不合理要求,可以给邻居们提供经验支持,但他认为不应该把每个申请人都逼得必须自己去查材料找政策,而是应该成立一个专门的办公室来推动加装电梯事宜,在这里能一站式办好加装电梯所有手续和流程。
运营
收费模式待合理创新
费用问题也是影响老楼加装电梯推进缓慢的重要原因。前期投入大、后期回收慢、欠费风险高、多边纠纷多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梯加装公司的进入热情,这最终也会缩减居民选择的范围,降低运营方的服务质量,减缓加装电梯工作的推进速度。
黄村西里56号楼加装的电梯采用的是“垂直公交”模式,前期不向居民收取装梯费。等电梯安装完成投入使用后,再像公交刷卡一样向居民收取每次乘梯的使用费,每次乘梯的费用只有几毛钱,这种形式受到了不少居民的认可,但这种模式却没能得到推广。
赵大爷在刷卡乘坐电梯
“当电梯实际投入使用后,才发现居民乘梯的频率并不如想象中高,按次收取的使用费还不够后期的运营成本。”运营公司的经理告诉记者,今后将不再采用前期装梯免费的模式,将在安装之前收取安装费。
除了上述模式之外,目前多数已经加装电梯的小区,都采用的是代建租用的模式,由第三方公司出资建设电梯,居民按五年一期的方式趸交租赁费。但这种模式,也使运营公司承担着五年后使用费用收不上来的风险。“业主一旦将房子卖出,后来的房主对电梯的使用意愿可能不高,第二期乃至今后的使用费用很可能就泡汤了。”电梯后期使用费用若收不上来,将影响运营方承接新业务的积极性,电梯使用的收费模式亟待合理创新。
(应采访对象要求,王胜、李成为化名)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周明杰莫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