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推进安宁疗护,委员建议降低床位门槛
新京报快讯(记者戴轩)安宁疗护,又称临终关怀、姑息疗法,为处于临终期患者提供全面积极的照顾。今年全国两会,有代表、委员提出,随着近年来各地启动安宁疗护试点,暴露出专业护理人士缺乏、床位门槛设置较高等问题,需要引起各方重视。
全国政协委员季加孚。受访者供图
安宁疗护面临规模、人才等多重瓶颈
安宁疗护中心,是为疾病终末期患者在临终前通过控制痛苦和不适症状,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护和人文关怀等服务,以提高生命质量,帮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离世的医疗机构。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介绍,为推进安宁疗护发展,国家卫健委于2017年印发了《关于印发安宁疗护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在通知中明确了床位数应在50张以上等相关规定,实际上,这一规定门槛过高。
北京市海淀区、上海市普陀区等五个地区是全国第一批安宁疗护工作试点市(区)。根据试点地区的调研,50张床的设置对于各个机构来说,建设和运营均存在困难。考虑医疗机构床位资源的有限性,专业安宁疗护医护人员的不足,一个机构很难按50张床的规模建设安宁疗护中心,并按标准配置医护人员。海淀区作为全国安宁疗护的试点地区,一共仅有2家三级医院建设安宁疗护病房,其中海淀医院安宁疗护床位6张,老年医院安宁疗护床位24张。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卫健委主任郭玉芬告诉记者,甘肃省目前有十多家医疗机构提供安宁疗护服务,床位数不等,有的三十来张、有的五十来张。“十多年前我们就有安宁疗护,但没有那么多人来,一些医疗机构的床位,是在数年中慢慢增加的。”
季加孚认为,50张床的“高门槛”,会使其他多元主体在安宁疗护服务方面的试水止步,因为没有足够经费和空间启动安宁疗护中心的建设。
此外,医保未覆盖、社会认知程度不高、国家政策支持缺乏、从业人员资质认定和培训体系不完善等也是影响安宁疗护中心建设的重要因素。
建议放宽床位限制,重视专业准入
季加孚认为,欧美等国家安宁疗护机构经过测评,考虑安宁疗护服务的特殊性和其高配比的专业医护人员要求,每个单元12-18张安宁疗护床位最为符合成本-效益的运营规模。
他建议,重视分级体系建设,因地制宜放宽床位限制。在试点基础上,进行综合测评,学习国内外成熟经验,依托当前卫健委推行的分级诊疗(医联体)的模式,建立健全安宁疗护的体系(安宁中心,共建社区,共建居家),拓展居家安宁的服务。
可考虑将安宁疗护中心建立在二级医院或社区医院,包括民营机构,因地制宜设置床位数等准入条件,适度放宽限制,重视专业准入。
此外,郭玉芬指出,目前安宁疗护还面临护理员,尤其是老年护理专业人员缺口较大的问题。
“现在大多是普通护理专业,专科护士还要培养。主要是待遇太低,岗位吸引力不足。”她说,由于社会认可度有限,医疗机构对于安宁疗护服务的定价不敢提高,加上这一服务不涉及很多治疗手段,医院收入少,护士的收入也不会很高。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更多投入,另一方面,也需要人们提高认识。“现在家政行业挣钱都不低,相比之下,安宁疗护需要更高的专业素养,也非常辛苦。”
季加孚建议,促进医疗保障体系覆盖,鼓励社会相关单位、企业、个人给予多方位资金支持;也可招募志愿者并进行规范化培训,提供必要的人力支持。
在质量保障方面,他建议成立质控中心,由三级医院相关科室(如姑息治疗科)来负责区域内安宁疗护中心的专业准入及质量控制,培训专业人才,强调安宁疗护的体系化,规范化,同质化。
安宁疗护的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
郭玉芬提到,对肿瘤晚期患者、无人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照护,是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光靠单个家庭,很难有足够的时间与金钱提供全方位的照料,在沉重的负担面前,甚至有家庭完全放弃照顾责任。
甘肃省内的安宁疗护中心,除了接收肿瘤晚期患者,也为体质虚弱的老年痴呆患者、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服务。“市场潜力是很大的,我们光失能半失能老人就有90万人。”
不过,目标群体的规模与浮出水面的需求似乎并不对等。她透露,甘肃省安宁疗护的总床位在千张以下,已能满足目前的需要。
“要不要进行安宁疗护,其中有一个观念问题。很多患者决定放弃治疗后,选择自行回家等待死亡、而不是进入医疗机构接受专业护理。”她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观念也会逐渐改变,对安宁疗护的认可度有待增加。“我们鼓励有条件的医院能建(安宁疗护中心)就建。”
季加孚也提出,应对安宁疗护加强宣传,提高社会认知度和接受度。医学院应开设相应课程,加强相关研究,提高专业人员认知度。
新京报记者戴轩
编辑白爽校对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