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最高检工作报告网络舆论反响热烈
正义网北京5月26日电(记者侯文昌)5月25日16时许,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最高检工作报告。报告审议版全文在网上发布后,引发国内网络舆论持续热议。
非常时期坚守检察理性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国两会推迟至5月召开。在今年的工作报告中,最高检不吝篇幅,对疫情防控期间的检察态度、检察作为进行了颇为详尽的总结,引起多家媒体的关注。
5月25日以来,中新社、环球网在报道中均提及,较往年不同,疫情以来的工作成为今年最高检工作报告的重要开场,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维护稳定工作放在突出位置。
新华社也将依法防疫列为解读最高检工作报告的重要看点,并在报道中指出,对抗疫路上的绊脚石,“打”绝不手软,同时又要依法依规管理。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报道称,回顾疫情期间,针对疫情防控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有关部门出台多个司法文件,惩治妨害疫情防控犯罪,化解因疫情产生的矛盾纠纷,确保了疫情防控工作有序推进。
对于报告中公布的涉疫案件不批捕、不起诉的情况,《南方都市报》专门发表社论称,在“捕诉合一”的背景下,已批捕案件的不起诉可能更是考验检察机关内部监督的实效。正是不同司法阶段的步步为营,让司法对公民进行追诉的冲动压到最低。社论认为,诚如最高检报告所言,“从(战疫)一开始就注意准确把握法律政策,力防突破法律的从重、从严、从快”,当此战疫的非常时期,司法理应为基本社会秩序和全民的公共福祉守住正义底线。社论指出,此番特殊时期的报告,也因探索、凝聚并坚持审慎与理性的司法共识,而让“变短”的报告有了更悠长、更深远的法治价值。
“硬核”数据记录社会进步
此次最高检工作报告首次全口径披露了全国检察机关的办案总数,特别是专门分析了1999年至2019年20年间的刑事犯罪变化情况,成为媒体报道和评论的焦点。
“这种大跨度的历史纵向分析,第一次出现在最高检的工作报告中。”《中国青年报》通过解读20年来我国重罪数量下降和新型犯罪数量上升的数据图表,分析出其所折射出的社会进步和法治变化。一方面,“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好转,人民群众收获实实在在的安全感”;另一方面,“新型危害经济社会管理秩序犯罪上升,表明社会治理进入新阶段”。
5月25日,澎湃新闻网发表的评论则将20年来的刑事犯罪变化数据,总结为最高检“年度”工作报告带给公众的“跨年度”惊喜,“很不寻常”。评论认为,中国法治环境“轻舟已过万重山”,最高人民检察院作为中国的最高法律监督机关,不拘泥于“年度报告”的程式,而是放在“中观尺度”下回顾中国的法治进程、犯罪态势的改变,用“硬核的数据”让公众体会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作者沈彬在评论进一步指出,这份写进最高检工作报告里的20年的刑事数据回顾,不仅是“成绩单”,更是司法政策的新风向标,是为了更好满足公众对正义的获得感,检察机关自我加压、自我驱动转型“说明书”。在轻微刑事犯罪大幅攀升、占据比例不断抬高的情况下,贯彻谦抑慎刑司法理念则尤显重要,“少捕慎诉”亟待有效落实。因应刑事犯罪形势变化,调整检察官角色定位,“惩治犯罪与保护无辜并重”,这是历史数据趋势的指向,是时代主题切换的必然,更是为了满足公众于公正的升级需求。
热点案例回应社会关切
“一个案例胜千言。”热点案例依然是今年网络舆论解读最高检工作报告的重点。
从列入报告的秦光荣贪腐案、陈刚贪腐案、孙小果案、湖南杜少平操场埋尸案、北京孙文斌暴力伤医案、杭州盛春平案、丽江唐雪案、湖南湘潭57家民营企业涉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浙江永康平板走步机案等案例中,新华社、《北京商报》等媒体梳理出一系列检察关键词:高压反腐、扫黑除恶、严惩伤医、激活正当防卫、保护民企、保护知识产权……新华社在报道中直言,今年的报告“真硬气!”
“报告的硬气,激发出法治底气”,人民网在评论中对部分案例进行了逐一点评:依法审理孙小果案、杜少平操场埋尸案,彰显了坚决扫黑除恶“打伞破网”的决心;废除司法解释中一切对民营企业的不平等规定,查封扣押冻结财产尽可能减少对企业经营的影响,释放了坚决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信号;指导地方检察机关查明涞源反杀案、丽江唐雪案等影响性防卫案件事实,依法认定正当防卫,引领、重塑正当防卫理念,让“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更加深入人心……评论指出,一个个广为人知的案例展现,不仅捍卫了公平正义,更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了公平正义。
“维护公平正义打造朗朗乾坤”,香港《大公报》以此为题刊发评论,重点关注了报告提及的孙小果案和杜少平操场埋尸案。评论认为,这两起曾引起公众瞩目的焦点案件,被同时写入“两高”工作报告,体现了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对社会关切的积极回应。从“两高”报告掷地有声的承诺中,看到了法治机关让恶行无处遁逃,让正义不再蒙尘,打造朗朗乾坤、盈盈正气的决心和魄力。我们为相关部门强力扫黑除恶所取得的显著成效激赏之余,也应清醒认识到,要想以人为本“不驰于空想”,需有法治建设“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