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大代表忧AI换脸:你当了剧中主角,可曾想到你的脸部信息可能被泄露
2019年8月底,一款名叫“ZAO”的换脸App刷屏朋友圈,用户只需提交自己的正面清晰照片,就可以将经典影视剧中男女主角的脸替换为自己的脸,享受一把当主角的瘾,一时间,大量用户涌入,一度造成服务器宕机。然而冷静下来后,不少用户开始对隐私泄露表担忧:脸部信息一旦被非法利用,将对个人安全、社会稳定乃至国家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加强我国个人隐私尤其是个人生物信息保护,已刻不容缓。”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邵志清说。
“换脸”可能带来的隐患不小
“脸部特征属于基础个人生物信息之一,极其重要又敏感。”邵志清说,随着生物科技飞速发展,人体的指纹、虹膜、面容、DNA等个人生物信息的获取、采集、存储和应用越来越便利和广泛,在商业应用、社会治理及国家安全领域的强大效用和广泛前景日益显现。
但是,“换脸”可能带来的隐患不小。
首先,在法律上还是空白。“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形成。”邵志清说,目前,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散见于“民法总则”“网络安全法”等法律和相关司法解释与规定中,尚未形成完整体系,内容上也都只是对个人信息收集、使用、加工、传输等进行了一些原则性规定。现有法律中对于个人生物信息作为私有权属尚未得到确认,保障则更是力不从心。
监管也尚未跟上。个人生物信息采集、存储和应用监管制度尚待完善。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体的个人生物信息的采集门槛越来越低,并不需要特别的高科技,网络平台就可以对个人生物信息进行采集和应用,但是相应监管制度却仍有待完善。
“因为是新生事物,个人生物信息应用平台的安全责任尚未明确。”邵志清说。目前,对于信息采集应用平台在个人生物信息保护方面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对于数据使用的权利、范围并不明确。
“人们在享受人脸识别、指纹密码等一系列生物信息带来便利和乐趣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其中存在的自身生物信息泄露的风险。”邵志清说,目前,我国公民对于个人生物信息的保护意识还较薄弱,热衷于对新兴技术的体验和使用。然而,生物信息具有独一无二、不可替换等特征,一旦泄漏就会终生失效,会给个人安全、社会稳定甚至国家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将个人生物信息权纳入个人隐私权
据报道,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保护个人生物信息隐私的相关法律。比如欧盟于2015年发布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围绕个人数据的收集、使用、保存、分享、转移等,对数据控制者和处理者、数据主体的权利义务进行了全面规定。
“加快我国个人生物信息保护立法步伐。”邵志清建议,将个人生物信息权纳入个人隐私权,生物信息是个人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作为隐私的一部分受到法律的保护。
他建议尽快制定个人隐私权保护的专门性基础性法律,其中应包括生物信息权,强化责任追究,加大对侵害公民个人隐私行为的处罚力度;建议制定个人生物信息保护专门法案,可以借鉴美国在收集和使用儿童生物信息、政府收集和使用生物信息、企业收集和使用生物信息等方面分别制定相应的法律。
为了使个人生物信息应用技术能更安全、健康地发展,邵志清建议,进一步加强对个人生物信息采集应用平台的监管。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对App、“互联网+政务”及商业机构等各类平台采集生物信息行为实行立体式、全方位监测,打击过度采集生物信息情况,严惩非法滥用采集信息的行为;同时,尝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生物信息采集应用平台准入制度,严格审核应用平台的信息安全保护能力,通过审核才能赋予其开展相应技术活动的资格。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生物信息不仅是个人最重要的生物特征,而且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数据资源,也是一个庞大的资源宝库。”邵志清认为,要科学平衡个人生物信息保护和科技创新。
在立法对个人生物信息安全进行保护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到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和未来发展。在对个人生物信息数据的使用和保护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隐私保护允许范围内充分挖掘大数据应用优势,从而推动大数据技术发展。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王海燕
题图来源:陈正宝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