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专访|全国人大代表曾庆洪:若限购政策渐放开将刺激经济
今年以来,中国汽车市场正在打一场“硬仗”。疫情影响下经济环境不佳、市场趋于疲软时刻考验着汽车产业的韧性。如何促进汽车消费、恢复市场活力,成为汽车业的焦点话题。
5月22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扩大消费,推广新能源汽车等。5月24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将多措并举促进消费回升,进一步促进汽车消费和二手车的流通,落实好新能源汽车购置相关的财税支持政策,使居民行得便捷。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我国汽车消费市场连续两年出现下跌,以及疫情的蔓延,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应大力推动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减轻汽车消费总体税负,降低购车成本;改善汽车消费环境,拓展消费渠道,加大汽车下乡支持力度,刺激消费等。
同时,曾庆洪提到,疫情过后,若限购政策能够逐步放开,并伴随新的出行政策共同发布,预计将会为社会带来一波强有力的经济刺激。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他表示,传统车企有扎实的研发基础,但对车联网领域较为陌生,需拓展互联网公司思维。新能源车企仍然存在单兵作战,对抗竞争,技术研发缺乏资源共享等难题。面对特斯拉等竞争对手和政策变化,要避免一味跟风,在紧跟市场需求的同时结合自身发展战略,提高自身竞争力。
短期来看政策有利于汽车市场快速从疫情影响中恢复,中长期有利于国产新能源汽车进一步发展
新京报:今年两会,你带来哪些和汽车业相关的议案?
曾庆洪:今年我一共提交5条建议,有3条直接或间接与汽车行业相关。其中两条是关于应对疫情的建议,主要是关于抗疫减负、支持企业发展以及促进汽车消费的内容。还有一条,是关于加快粤港澳大湾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的建议。主要是从履行人大代表职责角度出发,就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提出建议。
新京报:目前国家多部委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您觉得哪些政策最为有效地拉动了汽车消费?
曾庆洪:从短期来看,包括地方对新能源汽车和国六车的各项补贴、进一步促进汽车消费政策措施、各地区支持汽车下乡、提升消费补贴和财政支持的延期等政策,都有利于汽车市场快速从疫情的影响中恢复。
但从中长期来看,这些政策有利于新能源汽车进一步发展,鼓励消费者更快倾向于新能源汽车,使得消费者需求不断升级,对于功能、安全、体验感等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反向促进了新能源车企对自身技术、系统、制造实力的提升。所以无论是短期,还是中长期来看,这些政策是有利于国产新能源汽车进一步发展的。
新京报:你对汽车消费市场有什么期许?
曾庆洪:我国汽车消费市场连续两年出现下跌,加上本次疫情影响,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前期国家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对汽车消费带来了较明显的拉动作用,后续希望一些帮助国内市场消费的措施可以尽快落地,改善消费环境,鼓励促进汽车消费,加快全国经济恢复步伐。
新京报:广汽集团推出了哪些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目前成效如何?
曾庆洪:针对疫情期间销售的特殊情况,为积极响应政府刺激汽车消费的政策,广汽集团携旗下各整车企业纷纷推出形式多样的加码举措,全力促进销量提升。
针对广州市政府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广汽各主机厂强力响应,在政府补贴基础上不同车型再加码补贴8000-36000元,全力促进销量提升。发布“48条”后,广州地区,广汽传祺日均订单增幅87.5%,终端增幅43%;广汽新能源单日网络线索量提升了25%,消费者到店量平均增长约31%,订单量提升42%。
同时,指引特约店复工。提供必要的物资援助和政策措施帮助特约店渡过难关,并通过最大化吸收特约店零售订单,全力将疫情造成的延后需求转化为实际销量。
此外积极创新营销模式。拓宽销售思路,开展各种线上营销活动。针对疫情期间的特殊情况,创新销售模式,充分利用既有的“VR看车”“智能展厅”“直播带货”等先进的数字化手段,引导顾客完成线上看车,并通过网上支付、线上贷款审批等方式实现购车手续办理,强化人工的线上销售解答和上门取送车服务,售后服务也尽可能线上化,减少客户到店频次,消除顾客心理负担。
如果汽车限购政策逐步放开伴随新出行政策,将会带来强有力的经济刺激
新京报:后疫情时期,你认为启动汽车消费市场还需要哪些条件?
曾庆洪:在疫情影响下,市场经济遭到冲击,消费者购买信心不足将是影响2020年车市尤其是上半年车市至关重要原因之一。当前,汽车消费市场已经启动,相信在国家进一步的政策支持下,我国的汽车消费市场将迎来全面复苏。
新京报:目前关于放开汽车限购的呼声日益强烈,你认为目前到了放开限购的时候吗?
曾庆洪:疫情过后,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而汽车产业是带动相关产业的最大支柱之一,如今由于多重原因造成的汽车产销量下滑,势必会对经济造成冲击。
目前,中国的人均汽车保有量仍然还有着很大的上浮空间,国家人口的体量是支撑中国汽车市场积极向上的保障。如果限购政策能够逐步放开,伴随着新的出行政策共同发布,预计将会为社会带来一波强有力的经济刺激。
新京报:今年车市不容乐观,尤其是自主品牌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你认为广汽集团如何抵御风险,发挥集团优势,实现预期目标呢?
曾庆洪:今年,我们给自己制定了销量同比增长3%的目标,这个目标还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所以目前我们的工作重心之一就是如何促销售、保增长。
集团层面,主要是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协调政府资源,统筹各下属企业充分利用政府扶持、补贴、优惠政策,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生产和销售,采取一系列措施复工复产、增产补产,主要措施概括起来就是“保加力压”。
保,是努力确保零部件供应。广汽集团想方设法抢运、空运国内外供应商库存,目前,广汽集团国内的零部件供应商和物流供应商已经全部复工复产,国外的零部件库存也还足够。加,是加班加点努力挖掘产能。包括向管理要效益,通过加班加点生产挖掘和提升产能,做好产销联动,排产市场紧缺车型。力是全力促进销量提升。压是压开支、降成本,大力开展“开源节流、降本增效”活动,包括持续提升营销能力,更深层次开展集团内业务协同,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有效控制、合理安排人员成本、销售环节各项开支和管理性事务性次要性开支,降低管理成本。
传统车企需拓展互联网思维,新能源车企单兵作战对抗竞争对补贴依然存在依赖
新京报:在新能源这块“兵家必争之地”,你认为传统车企发展新能源车,现阶段最大的难点何在?
曾庆洪:传统车企拥有相当扎实的研发基础,无论是电机、电控、电子管理系统的技术,传统车企都能够去投入、去解决。
相对而言,车联网对传统车企是较为陌生的领域,需要拓展互联网公司的思维,需要高科技公司的速度、想法和人才。因此我们加强了与科技企业以及造车新势力的合作,整合新势力在智能化、网联化以及用户思维上的优势,推动传统车企的转型升级。
新京报:从政策和企业发展角度,你认为我国的新能源汽车面临着什么问题?有何建议和措施?
曾庆洪:从大的方面来讲,存在新能源车企单兵作战,对抗竞争;技术研发缺乏资源共享,缺乏标准和产业链统筹;对于新能源汽车补贴依然存在依赖性;面对国外品牌的竞争力还有待提高等问题。
从新能源汽车本身来讲,充电时间、充电场地、汽车安全性、回收利用率、关键零部件研发与生产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今年两会,我会就如何加快粤港澳大湾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提出建议。比如需要从顶层设计上,对于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如粤港澳地区做好科学规划布局,构建产业集群,严格新建企业投资项目管理,防范盲目布点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编制关键零部件产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构建更加完备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体系。另一方面,建议构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产业集群,通过创新驱动(创新资源和人才吸引)、重点项目(智能汽车产业园)、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升级、鼓励企业强强联合等,通过产业集群带动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
新京报:面对特斯拉的市场强势表现,国内新能源车企应该如何应对?
曾庆洪:面对竞争对手和政策变化,车企要避免一味跟风,而是要在紧跟市场需求的同时结合自身发展战略,提高自身竞争力。
一方面短期的价格挑战会激励车企完善自身产品序列,另一方面市场的需求在不断升级,自动驾驶、语音控制等等新的技术手段正在成为消费者的必要需求,所以未来更重要的是技术创新能力,以及消费者的体验感。
广汽与造车新势力蔚来结合,未来将从产品定义开始邀请用户全程深度参与
新京报:广汽蔚来的合作模式与以往不同,作为新的高端品牌,广汽对其有何期望?
曾庆洪:广汽蔚来作为一家合创企业,可以充分整合优势资源,吸收先进制造经验和互联网用户思维,聚焦产品的定义、研发,市场销售和服务,以“轻资产运营”方式入局,在面对市场挑战时,可以更加灵活、高效。
广汽蔚来强化用户理念,邀请用户一同合创车产品、衍生产品等;2019年与用户合创车型外观;2020年初春邀请用户体验工程样车并将用户意见作为产品优化的重要依据;未来广汽蔚来甚至将从产品定义开始邀请用户全程深度参与。
传统汽车强企与具有互联网思维的造车新势力结合,将继续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整合新势力在智能化、网联化以及用户思维上的优势,广汽蔚来将成为“移动生活价值创造者”的践行者之一。
新京报: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广汽集团的区位优势凸显。广汽将如何利用粤港澳大湾区以及“一带一路”等方面的优势,在进出口贸易、技术人才引进等方面推进企业长续发展?
曾庆洪: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粤港澳大湾区有良好的相关产业基础,科技发达,创新资源集中,资金流动性强,产业互补性强,有利于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发展。
广汽集团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制造业龙头企业,将紧握大湾区的政策、环境、条件和产业优势,提前布局,通过自身的升级、进化,做好人才引进和招商引资,主动把握大湾区发展机遇,适应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京报记者魏帅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编辑张冰校对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