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政协委员回应地铁安检白名单争议:现行方式成本高效果弱
新京报快讯(记者裴剑飞)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先进的一份提案在网络上火了,他建议我国轨道交通安检可以实行“白名单”机制,改全员、全过程安检为巡检、抽检,实现技防代替人防。然而也有公众质疑,实行安检白名单是否会增加地铁的安全风险。
对此,王先进回应称,“安全是相对的,安检也不能保障100%的安全。”而且现行的安检方式成本太高、效果有限,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要求。
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先进。受访者供图
安检“走过场、流于形式”问题普遍存在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先进提交了一份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安检工作改革的提案。根据王先进在提案中列举出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全国内地共41个城市开通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190条,运营总里程6200多公里,均按有关法律规定和强制性标准开展安检工作。据统计2018年底有安检员61044人,占全部运营生产人员的22.4%,安检年投入约40亿元。
王先进表示,现阶段大客流通行与安检能力的矛盾突出。他以北京为例,列举了多项数据进行说明:2019年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工作日日均分时进站量最高的是8:00-9:00,为82.92万人次,按每位乘客安检时间20秒计算,需要设置4600个安检通道;2019年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共391个车站,平均每站需要设置12个安检通道,而实际上各车站设置的安检通道数量一般为2-4个。“这就说明,大客流通行与安检能力的矛盾十分突出。”王先进说。
“我认为中国是安全的,毋须这么搞‘委托安检’的全员安检,这么做成本太高、效果有限,企业也不堪负担,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要求。”王先进告诉记者,根据他的调研,从实际效果来看,安检查获的物品危害性很有限。他说,2019年,北京市地铁运营公司共检查物品13.17亿件次,查出违禁品22.3万件,检出率为0.017%,其中日常用品(打火机油、气,民用喷剂,普通刀具)占比99%,而据调研其他城市的情况也都类似。
此外,他认为,目前各地实行的安检存在很多漏洞,“走过场、流于形式”的现象也普遍存在。“例如,对乘客检查草率或不检查即放行,手检未覆盖小腿及以下部位,由于配备人力不足导致安检员长时间工作疲劳而漏检等。”王先进说,这些漏洞对于蓄意破坏分子已经足够大,安检的实际效果值得质疑。同时,安检投入的经费巨大也十分影响行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北京地铁运营公司共投入安检人员23400余人,人工费用投入每年约13亿元,而上海也配置了地铁安检人员约1万人,每年人工费用超过7亿元。
回应反对声音:安检也不能保障100%的安全,要提升理念、优化安检
记者注意到,作为建议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王先进提出,要加强乘客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安检“白名单”,对“白名单”乘客免检或抽检。也就在他提出这一建议的同时,网络上也有人质疑称,“如果实行白名单后会不会有增加地铁安全风险的可能?”
对此,如何去规避潜在危险,兼顾效率和安全,王先进也有自己的解释,他告诉记者,北京地铁刚开始几十年一直没有安检,实行安检也不过几年。“安全是相对的,没有100%的安全,安检也不能保障100%的安全。因此要提升理念、优化安检,改全员、全过程安检为巡检、抽检,加快实行白名单制。”
王先进认为,面对现阶段地铁安检机制暴露出的这些问题,首先是修改法律、强制性标准,其次是实行巡检、抽检,再次是利用人脸识别等新技术,实行信用管理新机制。“我们要完善城市轨道交通法律和标准体系,加强城市轨道交通立法工作,进一步明确安检所涉及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安检企业、公安部门等的职责和分工。”他建议,要建立健全相关标准体系、制定操作规范,以此提高安检的可操作性和规范性。
从具体操作方式上,要将全时段、全站点、全员安检优化为巡检或抽检。相关部门加强情报收集、分析和研判工作,及时发出预警。根据情报信息,建立分级巡检制度。加强乘客信用体系建设,对乘客进行信用分级,建立安检“白名单”,对“白名单”乘客免检或抽检,对失信行为建立惩戒制度。推广应用智能、快速的安检新技术、新产品,实现技防代替人防。
此外,还要强化社会群防群治和安全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相关法规和知识,引导公众自觉遵守安全乘车规范和禁、限带物品目录。
多地正探索人脸识别、分类安检等新机制
记者注意到,实行“地铁安检白名单”等方式优化安检机制是目前轨道交通行业正在加紧探索的一个热点问题。早在2017年5月,北京市公安局公交总队相关负责人就曾公开表示,为了提升地铁进站安检速度,减少乘客等候时间,北京市研究通过提升安检技术手段,包括人脸识别等高科技手段减少乘客安检等候时间。而从国家层面上看,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推广应用智能、快速安检新技术、新产品,逐步建立与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特点相适应的安检新模式。
作为地方实践,去年10月,“人脸识别安检设备”已经在广州地铁的部分车站试点运行,乘客实名认证、人脸采集审核通过后,可“刷脸”通过实名认证安检通道。广州地铁方面称,“刷脸”安检在乘客自愿前提下进行。
去年10月,在“2019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发展论坛”上,北京地铁和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也透露,未来将建立地铁“白名单”及快速安检通道制度,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实现乘客分类安检。
相关负责人称,目前地铁安检“人、物同检”效率低,与轨道交通海量乘客出行形成的量、力矛盾十分突出。除了要不断地对安检机具进行优化,大力推行一机多通道安检机具的应用,提升安检机单机的安检能力外,还要加强乘客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地铁“白名单”及快速安检通道制度,并对失信行为加强社会联合惩戒。具体操作方式是:研究建立人员分类标准,并形成对应的人脸库,并依托人脸识别系统对乘客进行判别,并将信息推送给安检人员,安检人员据此对应采取不同的安检措施。
去年11月,北京地铁阜成门站也开展人脸识别安检试点的前期工作。记者探访时看到,该地铁站C口安检区域前增加了两个形状特殊的安检门,上方有带显示屏的监控探头,能识别乘客面部信息。据了解,这项服务针对经常坐地铁的通勤乘客,要求申请乘客上一个月使用亿通行或一卡通坐地铁超过十次。携带小双肩背、小挎包等小件行李的乘客在开通服务后可使用,无需排队,携带大件行李仍需进行正常安检。
新京报记者裴剑飞
编辑樊一婧校对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