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何不提GDP目标?特别国债是否足够?委员们这么说
5月22日,政府工作报告出炉。新京报举办全国“两会经济策”系列沙龙之问策中国经济,嘉宾包括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全国政协委员、原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委员们对政府工作报告涉及的经济增速、财政货币政策等重要议题进行解读。
刘世锦表示,“稳增长是为了稳就业,把就业指标直接推到第一位,如果就业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其实增速也就是比较合适的水平。”周延礼表示,特别国债直接发放到市县,链条比较长,要确保资金都能安全平稳地用到刀刃上。
热点1
为何不提GDP目标?
保就业放在首位,经济增速内在其中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没有设定经济增速具体目标。刘世锦表示,因为今年情况特殊,下半年不确定性很大,所以难以确定增速目标。但确定了就业目标,贯彻就业优先的精神,这在今后对宏观政策也是有益的。“稳增长是为了稳就业,把就业指标直接推到第一位,如果就业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其实增速也就是比较合适的水平。”
刘世锦还提出,不设定经济增速的具体目标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以后在国家层面可以只确定就业指标,再提一系列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比如对物价、居民收入和风险防控等指标提出要求,不一定要再提具体经济增速。
刘尚希表示,通过就业、赤字率水平可以反推出增速。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赤字率按3.6%以上安排,可推出GDP名义增长率可能在5.4%左右,实际增长率可能在2%-3%。并且,实现正增长才能完成新增900万就业人口的任务。
刘尚希还提出,要改变经济工作的思路,以前一直把经济增长放在首位,今年把就业放在首位,实际上如果就业率的目标能够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也就内在其中了。在目前新的经济环境下,就业升级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以前是人找工作,现在是人可以创造工作。”刘尚希表示,在数字化、平台化的条件下,创新、创业可以带动就业。因此,把就业放在首位,为各种形态的就业、尤其是互联网下的灵活就业营造好的环境和条件,使大家有更多的机会为自己创造工作岗位,本身就可以带动经济增长。
热点2
特别国债规模是否足够?
整体看符合预期,2万亿直达市县以保持地方财政能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上述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
刘尚希表示,此前从一揽子的角度预期特别国债的规模是5万亿,但5万亿是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不仅仅是抗疫特别国债本身,也考虑在一揽子计划中将地方专项债进行调整。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大幅度扩大地方专项债规模,抗疫特别国债就不需要这么大。刘尚希称,整体看,总量上特别国债的规模与原来的预期并没有很大落差。毕竟今年政府债券发行规模达到8.5万亿元,已经不小了。要对这些政府债券发行对资金市场的影响有充分的估计,如流动性、利率。
刘尚希表示,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万亿要直达市县,因为市县财政受疫情冲击最大,据其了解,不少市县财政收入的降幅达到了50%。地方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因此需要重点保持地方的财政能力,地方有了基本的财政能力才能更好地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围绕六保发力。
周延礼表示,特别国债直接发放到市县,链条比较长,要确保资金都能安全平稳地用到刀刃上、不被挪用,难度不小。他认为,重要的是要加强财政监管,确保资金用到位,用得精准。
热点3
财政赤字货币化是否可行?
委员看法不一:理论上具有可行性,实践是否推出仍需讨论
对于此前引发热议的财政赤字货币化话题,刘尚希表示,从实践来看,财政赤字货币化在现实中早就存在,我国1997年向商业银行注资、2007年成立中投公司,实质上都是采用了赤字货币化的做法,对当时的金融市场几乎没有影响。棚改其实也是赤字货币化。从理论层面看,很多国家发行货币使得货币存量成倍增加,但并没有出现恶性通货膨胀,这意味着传统的货币理论可能不完全适用于现今的情况。
刘尚希还提出,现在是特殊时期,赤字货币化有可行性,但是否做这样的选择,取决于多种因素和高层决策。赤字货币化有严格的法律程序,并不是政府部门可以为所欲为,在财政预算法定化要求下,赤字货币化不是“脱缰的野马”,摆在明处反而容易控制风险。因此,赤字货币化可以成为未来货币政策操作中的选项之一,并不会发生“一旦开了闸门就收不住”的情况。
肖钢认为,财政赤字货币化在理论上可以继续探讨,但实践上可能还不到推出这一措施的时候。现代货币理论有一个假设是低通货膨胀,而我国的通胀压力仍很大,从人民币的购买力来看,我国是存在一定通货膨胀的,人民币的购买力在贬损。西方国家是想提升通胀率,但我国的情况并不相同。
除此之外,我国的政策空间还很大。肖钢表示,我国的利率水平还远没有到零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目前仍然不低,这意味着下一步的降准、降息还有空间。我国的政策工具很充足,现在还轮不上用到赤字货币化的工具。
热点4
如何理解报告重申“房住不炒”?
应放在城镇化背景下考虑,加大廉租房建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重申“房住不炒”,同时提到“赋予省级政府建设用地更大自主权”。刘尚希表示,尽管经济受疫情冲击负增长,但没有改变“房住不炒”定位,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会有保障。
刘尚希还提出,房地产市场应该放在城镇化背景下考虑。我国城镇化程度刚过60%,还要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毫无疑问对住房现有的分布状态也有空间上的改变,比如越来越多农民家庭到城里去了,城市的住房需求就会扩大。“对这种空间置换带来的新变化,恐怕就不是重复过去的老路。如农民工进城,按照现在房价买不起房,需要加大廉租房建设,实现进城的人都有房住,是下一步住房政策方面需要考虑的。”
肖钢也认为,要加大公租房、租售并举的发展,当前长租公寓比例尚小,下一步应大力发展公租住房,从金融政策上可以给予支持;另外发改委和证监会近日推出基础设施Reits指引征求意见相关工作,未来商用物业、包括长租公寓可以采用Reits来融资,盘活存量,利用市场化的金融工具发展长租公寓房,增加租房比重。
周延礼认为,要确保资金用到改善型住房、居民住宅,解决居民现实需要。这对金融机构或是两难,一方面贷款需要收益,另一方面资金需要安全。“我们要妥善处理好。对房地产概念也进行结构化分析,解决信贷资金、金融支持向哪个方向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