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部法为何多一“典”?民法典起草组成员王利明独家解读
7编,84章,1260条,创下我国立法纪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即将提请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
民法作为“市民生活的百科全书”,其确立的规则会伴随每个人的一生。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会长王利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作为新中国首部以“典”命名的法律,作为民事法律的基础和典范,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将为人民群众实现美好幸福生活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首部以“典”命名的法律草案
目前,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共有250余部,其中一半以上都是民事或涉民事法律。王利明表示,我国的民事法律长期采用单行法立法形式,这使得各个单行法之间难免存在不协调、不一致的问题,法官在司法裁判中也长期面临找法的困难。
民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是市民社会的百科全书。王利明强调,民法典的编纂,并非是对现行法律的简单汇编,而是要立足国情,解决现实问题、回应时代要求,妥善处理单行法律间的冲突,将分散的民事法律规范组成完整的、有逻辑性的体系架构。
“‘典’这个字,有典范、典籍之意。”王利明表示,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以“典”命名的法律,从其名称就能看出,民法典所规定的是民事法律中最基本的规则。同时,民法典又以“民”命名,这意味着它要充分反映人民的意愿、保障人民的权益、体现人文关怀。
立法从“分步走”到“快车道”
民法典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指南和行为规范,关系到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部伴随人们“从摇篮到坟墓”的法典,其编纂难度可想而知。
王利明介绍,新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启动民法典的制定工作,但因种种原因均被搁置。2002年,立法机关决定采取“分步走”的方式,先制定出台《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民事法律,再适时制定民法典。
终于,在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编纂民法典,民法典编纂工作正式进入“快车道”。立法机关决定以“二步走”的方式编纂,先制定《民法总则》,再制定民法典分编。2017年3月,《民法总则》作为民法典的总纲率先出台,使得民法典的制定迈出了实质性、关键性的一步。
民法典各分编的编纂工作也随之启动,各分编草案在与《民法总则》整合后,《民法典(草案)》终于在2019年12月公布,向社会征求意见。在即将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民法典(草案)》将提请审议。
草案共分为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七编及附则,共84章1260条,全文逾10万字。
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极大提高,2020年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王利明认为,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绝不仅仅是吃饱、穿暖,更希望生活得有尊严,人身、财产安全能得到充分保障。
草案中,详细规定了高空抛物致人损害的责任,解决人们“头顶上的痛”;完善产品责任制度,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为实现住有所居,规定了居住权制度;顺应时代要求,确认网络虚拟财产也受到法律保护……
而身处信息时代,个人信息泄露、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等情形,对公民的人格权造成了严重威胁和侵害。王利明表示,草案中将人格权单独成编,即意在全面加强对公民人格权的保护,回应时代挑战。
民法典本质上是一部权利法,是保障公民私权的法。王利明认为,法治的核心就在于“规范公权力、保障私权利”,而民法典通过确认私权利、保护私权利,实质上也为公权力的行使划定了标准和界限。同时,民法典还能统一裁判规则,为行政执法、公正司法提供重要的法律依据和准绳,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民法典的颁布,将把我们带入民事权利保护的新时代。”在草案即将提请审议之际,王利明表示,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将为人民群众实现美好幸福生活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为我国全面依法治国宏伟蓝图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