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特殊时期的两会上,中国将如何“试手补天裂”?
来源:北京青年报
近几十年来最特殊的一次“两会”就要召开了,不用我多说,你也能明白为什么特殊。这次两会,不仅召开时间较正常年份大大推迟,会期也明显缩短。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新闻发言人郭卫民介绍,本次会议将于5月21日下午开幕,5月27日下午闭幕,比原计划缩短了4天半,一些会议和采访被压减,或者改为通过视频方式进行。
会议“瘦身”了,但这不是说它不重要了。恰恰相反,中外各界对这次全国两会格外关注。人们迫切想知道,在“后疫情”时代,在中国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加的情况下,在国际关系发生巨大变化的格局下,中国将如何“试手补天裂”?
和过去几年的两会首场发布会一样,郭卫民并没有追求“撂金句”,而是用平实的语言,回答了重大的问题。自然而然,这次两会人们首先关心的就是疫情相关情况,对此郭卫民完全没有回避敏感话题,精准抚慰“痛点”。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他坦言新冠疫情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系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短板和不足。对此,已有全国政协委员提出,要加快完善公共卫生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公共卫生应急预案定期修订及演练机制,要提高疫情监测系统快速反应能力。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有外国记者提问:一些舆论认为中国在新冠肺炎疫情信息发布上不公开、不及时,导致了疫情蔓延到其他国家。郭卫民再次强调,早在1月3日,中国就向世卫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主动通报疫情情况。在分离出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后,1月12日即向国际社会发布,说中国隐瞒疫情导致疫情向其他国家蔓延是毫无道理的。
但他同时也承认,新闻发布工作中还有一些不足,新闻发布的时效性、针对性和专业性都有待改进。他把新闻发布提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一个高度。我查了一下,这个说法还是第一次见诸报道。在两会这样的场合,给新闻发布这样一个定性,我反正是眼前一亮。比较通俗地去理解,就是说新闻发布将成为国家治理的常规手段,一旦有什么关系公众利益的大事,新闻发布会是一个“规定动作”。
“我们从工作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公开透明是做好工作的重要推进器。”刚刚经历过一场史诗级全民抗疫战,我们每个人对这句话都有自己的感受吧。
疫情带来的多重冲击之下,中国经济将何去何从,这也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疫情不但给国内经济带来冲击,还与中美贸易纠纷这个存量问题相互纠缠叠加,同时也令中国所面对的国际格局发生重要变化。一系列筹划,都要在两会上集思广益,一揽子决策的走向也将在两会上昭示风向。
不论是两年前中美贸易争端刚开始的时候,还是4个月前新冠疫情让中国经济“冻结”的时候,总有人会感到悲观恐慌。但事到如今会发现,中国经济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仍然是表现最好的之一。
我觉得郭卫民的总结特别到位,他说这充分表明我国经济在面对复杂严峻局面时展现出超大规模经济的整体优势,强大的经济发展韧性、巨大的潜力和回旋余地。体量和体制优势,赋予了中国经济抗风险的能力,也将作育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但再大的优势,也需要不断努力才能发挥出来,天助自助者。这几年两会首场发布会上,脱贫攻坚的问题必然被提问。今年是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在应对疫情带来的巨大挑战同时,脱贫这个任务仍然要确保完成。
因为贫困人口的存在,就是社会发展的短板。帮助他们整体脱贫,中国经济就将获得发展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疫情带来的冲击越大,脱贫攻坚的意义也就越重大。随着越来越多人口脱贫,如何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脱贫后返贫,如何克服形式主义、杜绝数字脱贫,将会成为脱贫工作的新焦点。
每年两会之前,人们都在纷纷预测会议将会关注哪些问题。其实答案早已写在明处,那些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都将是两会的关注焦点。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既要对成绩和实力有信心,也不能回避问题和挑战,中道正行,心态大可从容一些。只要改革仍在进行,我们没有理由不对中国怀抱信心。